晚清社会文化与民间史观

作 者:
侯杰 

作者简介:
侯杰(1962-),男,南开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清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中国民间的普通民众虽然直至晚清都几乎被完全剥夺了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但他们对历史仍然十分爱好,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非常崇敬,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汲取也比较深刻,并以特有的方式表明他们对历史的总的看法,回答了历史发展演变、社会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问题。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87(2000)-03-0063-08

      在中国古代,普通民众几乎被完全剥夺了接受系统教育的权力,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晚清,也没有任何根本性的变化。尽管如此,普通民众对历史依然十分爱好,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非常崇敬,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汲取也比较深刻,并以特有的方式表明他们对历史的总的看法,回答了历史发展演变、社会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问题。关注历史,探索晚清社会的各种变化以至更加久远的历史足迹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

      中国民间有这样的传统,民众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古书的影响,而且“每每拿绅士的思想,作自己的思想”(注: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因此其历史观念自然也不例外。诸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综合性的通俗读物,因为文字简约,易于上口,间接地给予民众以大量的历史知识。而专门性的历史启蒙教材,以歌诀体、蒙求体、千字文体等不同形式,叙述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等重大史事,在民间依然十分流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启蒙读物越来越多地介绍了外国史地,像刘曾騄的《梦园蒙训》等就包括对五大洲、五大洋(将南极称为南冰洋)和世界风物的内容介绍,以及对列强侵害中华、日本侵占我国宝岛台湾的历史记录。并申言:“国势弱,实可耻。教子孙,莫忘记。”这些启蒙读物除传播历史知识外,也向民间转达了许多历史观念,诸如华夷之辨、善恶为治乱之源等思想。

      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历史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听书、看戏、观画等获得的,讲唱说书在晚清仍然是民间最普遍的一种娱乐形式。说书人在集市、庙会上都可以见到,几乎各地城镇乡村皆是如此。每年农历七月鬼节和春节更是为这些艺人提供良机,使他们在社会的底层大显身手。他们还经常出现在婚丧嫁娶与生日庆典等场合。说书的方法虽有所不同,有的仅仅是说,而有的是连唱带说,不过都有十分生动的表演。正是通过表演变文、宝卷、弹词、话本等不同体裁所记述的历史故事,宣传了历史上英雄人物嘉行懿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民间艺人在宣讲宝卷故事时,总要先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历史时间、地点和主人公的籍贯,借以表明这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事情,让听众深信不疑,从而满足了人们渴望了解历史的愿望。虽然故事中的某朝某代有些并不十分真实和准确,但是专门讲述历史故事的评书表演却常常为文化水平较低的贫民百姓所喜爱。在中国从南到北,自西徂东,如此辽阔的地域内,说书人的腔调千差万别,表演风格也不尽相同,然而坐在茶馆、书场,挤在集市、庙会上听说书人讲《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故事,却是人们的一种共同嗜好。因此说,说书拥有众多听众,它早已慢慢地植根于民间,影响着广大的中国民众。历史人物的诱人风采,历史故事的曲折生动,使《三国演义》等文学佳作走进民间,步入民众的心灵世界,同时将一种历史的概念植入民众生活,更使民众不仅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还间接地接受了忠孝节义等思想观念。

      说起民间文学作品,大概还是那些与历史有关的题材最受人们的欢迎了,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有趣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与正史的关系极为密切,并且大部分内容基本上符合历史真实或文献记述。历史走出正史,为人们所熟知的典范该是《三国演义》的故事了。从11世纪上半叶开始,在一些公共场所就出现了讲三国故事的人,其中的英雄故事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几乎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程度。刘备的谦恭重贤,关羽的忠贞不二,张飞的豪爽仗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成为人们的典范,对民众的心理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三国故事在千余年的流传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民众的思想观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注: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齐鲁书社1991年版。)。这样昭示否泰循环的开场白竟也成为那些贩夫卒子、市井草民、妇孺老幼所拥有的看待历史发展变化、社会演进的重要观念之一。或许正是因为包括民间文艺在内的诸多历史文化铸造着中国民间的历史精神,而中国人深厚凝重的历史精神又使历史故事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像《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那样的历史故事和古典小说在民间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晚清民众不仅熟知这些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喜爱其中的各种历史人物形象,而且接受不说所宣扬的思想主张。识字者则十分喜欢阅读小说,“今试游乎通都大邑之书肆,则所陈列者十之六七,皆小说也,有试入穷乡僻壤,则除小说外,他项书籍,殆不可得见焉”(注: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第310页。),而要想使各种新观念新思想普及于最大多数的民众,收效最快者,当属小说。人们遂以为历史所昭示的真谛“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注: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于是,晚清历史小说十分流行。因为有些作者坚持“撰历史小说者当以发明正史事实为宗旨,以借古鉴今为诱导,不可过涉虚诞,与正史相剌谬,尤不可张冠李戴,以别朝之事实牵率羼入,贻误阅者”(注:吴趼人:《两晋演义》序。),所以读者获取了比较多的真实的历史知识。然而有些历史小说专以附会为能,使历史真相隐而不张,乱人耳目,让读者以为古人果然有书中所描述的种种怪谬之事。

      无论是忠于史实,还是臆造历史,历史小说对中国民众的历史观念都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正如胡适所云:“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它的魔力。五百年来,无数的失学国民从这部书里得着了无数的常识与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信作文的技能,从这部书里学得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注:胡适:《三国演义》序。)这本书所传扬的正统思想、忠义之节也随之被民众广泛接受。而《三侠五义》的流传,不仅在晚清开启了整整一个时代民间文化的嗜侠风习,而且表达了“人不敢为而为,人不能作而作”的侠义观念,“烈父烈女,义仆义环”的忠烈观念;“善人必获福报,恶人总有祸临,邪者定遭凶殃,正者终逢吉庇,昭彰不爽,报应分明”的善恶报应观念。至于《孽海花》则将历史的发展描述成仅仅是因为一些极其偶然的事件造成的,甚至于是因为男女的性爱提供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机缘。从而再现了一切历史的兴亡之源“大都女子败之,英雄成之;英雄败之,女子成之;英雄副之,女子主之;英雄主之,女子副之”以及历史发展变化之机,“常在于衽席之间,燕闲之地”(注:严复等:《国闻报·本馆附印说部缘起》。)的史观。历史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人们,并借人物与故事的交错作用,提供各种人物不同的历史观念,影响着民间史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