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是上海城市面貌发生剧烈变化的10年。上海变新,变高,变大,举世瞩目,其城市布局和功能定位已赶上或接近国际著名的特大型都市。21世纪已经来临,新世纪上海将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理论界在讨论都市形象与审美文化时,每每侧重于文化艺术方面,以及市民素质和审美情趣的培育上,对都市建筑形象的审美问题关注较少,认为这是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们的事。笔者以为,这一看法是不全面的,新上海都市形象的建立和发展,是与建筑审美文化的提高分不开的。 一、建筑的文化内涵与都市形象 都市形象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都市形象往往是指城市面貌、广场花园、街景小巷等呈现于人们面前的可见形象,亦即是构成城市的建筑或构筑物组成的景观。广义的都市形象则涵盖面极大,包括城市的文化和艺术水准、政府和社会结构网络、市民的审美修养等。就一个城市予人的整体印象来说,前得要比后者直观、强烈得多。特别是重要的建筑景观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纽约自由女神像、巴黎埃菲尔铁塔、伦敦西敏寺教堂大笨钟、北京天安门等莫不如此。因此,都市形象建设的关键是建筑形象,平庸的、破残的、杂乱的建筑面貌不可能树立起良好的都市形象,即便是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不管用。 其实,建筑不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砖石砂瓦的堆砌,它也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作品,需要艺术家艰辛的创意构思,需要社会劳动的大量投入。它既是庞大的物质产品,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艺术文化活动的物化形式。特别是城市重要建筑,一旦它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其文化特性便要超出具体的使用价值,往往成为城市人们智慧和劳动的丰碑,法国作家雨果称巴黎圣母院是“世纪的积淀”,“是石头写成的历史”,主要也是指建筑蕴含的深层文化意味。文化既是流动的、融合的,又是地域的、传统的,这双重特性在城市建筑上也强烈地反映出来。上海开埠以来100多年,建筑形象上反映出宏大的兼收并蓄的美学个性,如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南京路、淮海路的欧陆街景,西部住宅区从北欧风格到地中海沿岸的各式小别墅,虹口的日本式建筑,以及南市保留的传统古城街市……这些形形色色的建筑共同在都市形象的舞台上唱戏。然而,在这种文化的认同和融合之中,传统的建筑语言一直没有被摒弃:中国银行大楼的绿色琉璃瓦顶,江湾一组仿古式的公共建筑,甚至一些纯西式的房屋身上也留下了中国建筑匠师们传统手艺的文化痕迹。 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中,新建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西方当前重要的建筑流派,如后现代主义、高技派、光亮派等的影响也在许多新建筑上呈现出来,但是有造诣的建筑师仍然注重传统,注重上海城近百年来建筑文化脉络的延续,在创新之中赋于建筑形象以新的内涵。例如,著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总体布局构思取唐代诗人白居易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上海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又是从我国古代青铜鼎彝中得到启发。即使是美国建筑师设计的上海商城——波特曼中心,其大厅的主要构件也很传神地运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多种语言,诸如斗栱栏杆、基座等,使现代化的摩天大厦呈现出丝丝古文化的气息。传统是不能丢弃的,特别是象上海这样的文化名城,在接受现代建筑审美观念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它与我国悠久建筑文化传统的协调,注意到它与近一个半世纪上海建筑文化演变轨迹的和谐。这可以说是上海建筑审美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都市建筑审美的趋势 综观当前世界各国都市建筑文化发展的趋向,主要有三个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建筑审美观念的与国际接轨,它们必然会对上海建筑文化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1.高技术的普遍应用。建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造型艺术,它是庞大的汇集众多高精技术的物质产品,现代的摩天大楼、大跨度的展览厅、运动场等,均需要高科技作为其建造的后盾。现代工业化国家以高、以大为美的审美观念,至今仍左右着大都市的建筑文化,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地面以上110层,高411米)刚建成不久,芝加哥于1974年也完工了高达443米的西尔斯大厦。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都市超高层建筑的记录也不断被刷新,上海除了希尔顿、波特曼、新锦江等一大批超高层宾馆外,浦东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高达460米,堪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新落成的金茂大厦状如一座锥形密檐式宝塔直插蓝天,它距地面420米的观光大厅,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客。另外,人工智能也大量用于新建筑,例如高标准的高层办公大楼均用计算机管理,要达到5个A,即信息通讯自动化、办公设备自动化、建筑能耗自动化、上下交通自动化、车辆停泊自动化。而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以及建筑的内外装修也大量应用新材料、新技术。过去认为造房子是土、木、灰、石、砂堆砌的老观念已经渐渐被人们所遗弃了。 2.回归自然的倾向。建筑乃至都市均为人工创造物,每开一条马路,每建一幢楼房,地球上便要失去一块绿地。一位西方环境建筑学家曾预言,要是无节制地占用土地搞建设,那末到本世纪30年代,地球上将有70%的绿地被灰黄色的建筑物覆盖。因此,对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来说,保护绿色、创造绿色是义不容辞的职责。西方有人提出绿效率理论,其要旨是让建筑融合在绿色之中,并将其提升到哲学高度,即所谓的“门阶哲学”(Door & step philosophy),意为人们一出门,一下台阶,便可来到绿色之中,于是绿色——城市之肺也就成了衡量都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准。除了集中的大片绿地,在一些高层建筑密集区,精心设计的垂直绿化(墙面攀援植物)和屋顶花园成了很有特点的景观。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对商业中心新建楼房的绿地面积有严格的规定,一般要达到基地面积的25%以上。有的建筑师为了让出更多的土地种植树木,干脆借天,让巍巍大楼底下六七层的高度均空着,仅几根粗壮大柱插在林木中,整幢大厦犹如从花木中生长出一般;或者借地——在地下构筑层楼,而楼顶则是花木茂盛的绿地。完全让建筑融合在自然中。这种建筑观念已与自然化的园林艺术合二为一,园林景观和形形色色的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交织在一起,形成新的生态型的都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