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0)04-0055-06 中国油画艺术经历百年沧桑与发展,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地位可以说有了空前的提高。无论是从作品的艺术水准及数量,还是在市场上的价格,都达到了以前所无法想象的境地。这是中国油画艺术今后得以发展的基础保证。可是当我们和世界上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国家、地区相比,就会发现:中国油画艺术市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深刻地制约着中国油画艺术及中国油画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剖析其中的方方面面,正视中国油画艺术市场存在的诸多现状,使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中国油画艺术市场的初步形成及其价位价格状况 严格来说,中国油画艺术市场直到目前为止,仍然很少有专门的较大型的专业机构进行商业操作买卖。全国没有知名的以经营油画艺术为主的大型公司。这种状况和中国画中北京的老字号“荣宝斋”,天津的“集雅轩”不能相提并论。中国油画艺术市场的初步形成期是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解放前的油画家在国内国外的发展状况差别相当大,首先表现在国内解放前至20年代初叶的油画家,由于受到旧中国国家整体命运的动荡不安、国势衰败、经济萧条滞后,使他们挣扎于生存的贫苦线上,即使有经济能力维持从事油画创作,也仅仅是极少数人的事情。更由于国民中较多的是本能接受传统中国画艺术,那时,在国内油画艺术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可言。虽然李铁夫、刘海粟、颜文梁、徐悲鸿、余本等老一辈油画家当时正值青年,许多学子留学归来,踌躇满志以西洋油画来寄望于开拓振兴中国油画艺术,因其受到当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多种制约,这一夙愿自然也就无奈流产。但先辈毕竟将油画艺术引进中国社会。自此,国人中的青年学生才真正开始接触西洋油画艺术。与此同时代在国外寻求发展的赵无极正处于留学学习与探索阶段,由于他特殊的文化传统背景,在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汇处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又属于世界(东西方)的艺术语言。其作品随着日后的成名成功,渐渐走上国际大师级地位。但在早期其价位一直仍然是随着国外画廊较基础的价格价位逐渐做起,一步步走向“天价”的,而非人们想象的80年代初的成名价。国内解放后的油画家刘海粟,颜文梁等著名画家的价位,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其在中国美术界不可替代的历史“泰斗”地位,经过拍卖行的环节,他们的作品理所当然有了相当高的定价和价位。这和后期拍卖行有段时期专门利用人们对“文革”时期的油画红、光、亮作品有其特殊历史收藏价值的价格价位相比,意义大不相同。 中国油画家从解放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其作品可以说一直没有机会真正进入经济市场。这是因为中国特殊的国家上层意识形态和经济运行体制造成的。 中国油画艺术市场的兴起是跟随着中国画市场的兴旺而逐步兴起。1979年以后,中国的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许多旅游者、商人不断地进入中国大陆境内。他们在中国参观游览的同时,在中国画、油画艺术从来没有对外直接开放交易的情况下,对作为纪念品及艺术品的国画、油画艺术品,表现出很强烈的购买欲。伴随着这种需要,除北京固有的老字号画廊外,中国的旅游城市先后出现了自发的大批小画廊,画商也应运而生。此时的经营是很不规范的。由于国内生产力与国际发展水平的极不平衡,导致物价价差巨大。国内的油画家以当时国内经济指数为参数来对自己作品进行大概定价。经画店或代理人、翻译共同操作后完成交易。这时的价格多是“愿望价”的“缩水价”。并不是按国际艺术品市场惯用的标准尺寸规格相关因素定价。作品多是油画家自己随心所欲创作的,题材、内容、尺寸大多也是油画家自定。而外来的购买者,若以国际市场的一般油画商品价格标准来看中国油画家的作品,价格是很低的。因为中国油画家的作品没有进入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故在国际上是没有价位参照的。所以,在最初阶段,他们只需付出大约1/10或1/20国际市场价钱就能买到中国油画家一流的作品。这实际上已经把中国油画家的作品当成了“行货”而非艺术品。这种交易的不公平性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其原因是由于中国封闭得太久,对外几乎一无所知,更由于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地位,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不平衡状态和不合理的排序造成了这种局面。中国油画家与他们每月的工资收入相比、卖画的钱在当时来看是合算的。在此之前,从没有把艺术品当成商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流通来看待。许多人甚至谈到价钱难以启齿,更无代理人制……这些都为境外画商画廊提供了“杀价”的机会。在许多海外画商与国内油画家取得联系后,画商根据自己对市场的需要和判断来选择画家并自主定价,有的甚至确定内容、题材、风格手法等。无意间,不少油画家只好甘于为画廊、画商打工。这种方式在目前国内仍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没有起码的市场需求与导向。 进入90年代,中国有部分油画家多次走出国门不断游学、考察研究、进修探索,经不懈努力,在中国艺术界逐渐确定了相当的学术地位。这部分油画家后来被一些中介机构、国内拍卖行及国外较有影响的拍卖行、收藏家、画廊画商看中,并有了相当不错的代理人,如陈逸飞等。他们的作品得以进入了国际艺术市场。在香港、北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艺术品拍卖会中,以“有底价”或“无底价”拍卖的方式,不断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油画艺术品拍卖的“奇迹”价格。这批画家在目前的中国油画艺术市场上有了相当稳定的“基础支撑价位”。其中也有相当部分的油画家不是以卖画为生存手段,更多的则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大学美术专业教师或部分专职画院的画家,他们皆吃“皇粮”。这种在市场上的价位价格,并非完全是一种真实的发生额,不乏由经纪人、画商、画廊、画家本人甚至是拍卖行,为了某种商业广告效应,而人为地共同参与操作出的一种市场“价格定位”。进入拍卖行自然也就成为一种有价身份的“象征价位”。其中,真实的发生额及油画家实际所得往往是掌握在经纪人、画商的操作中。当然,也有部分是真实发生。这些人要么是艺术及市场共同成功者,如陈逸飞、吴冠中、靳尚谊等,或者是虽然年轻,但因其在中国油画界的“地利位置”确已占有了一定市场份额,如杨飞云、王沂东、王玉琦等。由此可否认为中国油画艺术市场已经真正形成且运作正常呢?未必。因为这些“凤毛麟角”根本不能代表中国油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启动,仅能说明这些成功画家个人有了一定的市场定位。虽然中国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不少的拍卖行,举办了不少的拍卖会,运作似乎正常,但由于受制于国内实际需求和购买能力,主要依靠海外购家和机构,这就造成经营的思路太过于急功近利,常常是“一锤子买卖”。加上业务的生疏,仿品、伪品充数,经营渠道越走越窄,同时又忽略了培养中国国内广大的消费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从根本上讲没有形成油画艺术品的消费市场。故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只能是大多数画家看到极个别有机遇的画家进入到这种中国的拍卖市场上去,而绝大多数油画家是没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