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万美容,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在职博士生

原文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1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无疑是其几千年教育发展史上一次最重要的教育变革。尽管那场教育变革在欧洲被称为“新教育”,在美国被称为“进步教育”,但无论在欧洲,还是在美国,教育改革家们所致力于改革的都是历史上长期延续下来的旧的、“传统的”道德教育。这种旧的、“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道德教育,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改革与改造之后,逐渐被崭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所替代。但这种教育模式在人们的教育观念上的影响是深刻的,以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不少的德育工作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要么把学生当作道德知识的受纳器,要么把学生看作是可以驯养训练的小动物。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有的单纯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有的则过分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并由此形成了“说教式”和“管教式”两种僵化的道德教育模式。

      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德性,把学生培育和造就成为未来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这是在师生互动交往过程中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过程实现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结成“主体——主体”的关系模式,即一种主体际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模式,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这一基本前提,确认教师和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身份与地位,揭示了道德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育性交往活动过程,是主体(教师)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学生)化的运动过程的实质。师生关系模式是道德教育模式建构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主体际师生关系的揭示,将以巨大的力量直接推动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

      新世纪的征程已经开始,我们又面临着一次教育改革的历史性选择。21世纪的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模式呢?笔者认为,这种道德教育模式应该是:以建立师生互动关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为目标,以培育和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主体道德教育模式。

      一、主体道德教育模式是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学生的品德既不是神定的、主观自生的,也不是先天遗传的、后天环境机械决定的,而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中,在形成社会实际关系中形成的。学校道德教育过程,正是使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在形成社会关系中,在接触所要传递的社会思想道德的某种物化形式(指教育工具或教育手段)的活动中,接收到教育者传递的社会思想道德,并通过品德内部矛盾运动而形成品德。60年代后期,前苏联心理学界在活动与交往学说方面出现了几种重要的理论,列昂节夫的“活动——个性理论”是其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他认为活动是意识和个性的决定因素,也是品德发展的基础。游戏、学习、社会公益劳动、交往等都是促进内外交流的基础。实际上,活动和交往不仅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也是学生品德得以表现和检验的场所,所以我们把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看作是学校道德教育过程的基础。

      在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关系中,师生关系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具有特殊作用的关系。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活动与交往,是一种教育性活动与交往,它是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组织起来,在教育者(这里的教育者不只是指参与具体活动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是组织严密、目的明确、计划性强、富有影响的活动与交往方式,他不仅是使道德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而且能够按照社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要求,对道德教育过程的发展方向起到规范和保证作用。“活动——动机理论”创立者、前苏联心理学家包诺维奇认为,需要与活动对象结合是人的动机,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构成动力系统,推动儿童与青少年行动。动机分为两类,第一类来自活动本身,可对主体发生直接作用;第二类动机源于主体生活的社会环境。根据这一理论,师生间的教育性活动与交往对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师生关系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还在于教师在活动与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影响,如他的思想、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对学生都有着榜样示范作用。因此,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主体道德教育模式运行的基础。

      作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运行基础的师生关系,应当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平等性。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种平等性首先在人格尊严方面,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应该是支配与被支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2.目的性。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必然的、不容师生选择的关系。这种关系以一定的法律原则为依据,在教育的原则指导下组织、建立和发展,并体现和符合道德教育的目的和社会的要求。

      3.互动性。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在道德教育这一特定实践活动中,两个具有平等地位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双向互动的关系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也是师生关系的目的性的保证。

      二、主体道德教育模式是以主体性原则为基本原则的教育模式

      主体性原则,是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培育和造就学生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它包括这样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尊重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并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