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

作 者:
张云 

作者简介:
张云 华东师范大学 法政系 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理论月刊》

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就要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来做工作。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包括正确对待个人需要、正确引导群体需要和科学灌输社会需要。只有把这三种需要的位置摆正了,并能够使三者之间有机联系、相互促进,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1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在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要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来做人的工作。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任务的必然要求。

      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正确对待个人需要,正确引导群体需要和科学灌输社会需要。

      一、正确对待个人需要

      江泽民在2000年6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中央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干部和群众,所处的环境、承担的任务、面临的问题不同,其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要求也会有不同。做工作一定要把握这些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注: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创新和改进》,新华社2000年6月28日电。)这里所讲的“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要求”,很多都是个人需要的反映。因此,也就有一个正确对待个人需要的问题。

      个人需要就其“产生——满足”的过程来看,有意识到的需要和未意识到的需要,合理的需要和不合理的需要,有可能满足的需要和不可能满足的需要;从“产生——满足”的强度来看,有刚性的需要和弹性的需要,眼前的需要和长远的需要。认识个人需要的这些特性,是正确对待个人需要的前提。

      个人所处的环境、自身认识和实践上的局限性,往往造成个人需要的盲点。健康的需要往往在遇到危机时才被意识和重视,胡长清、成克杰这些腐败分子也只有在失去自由和生命的时候才意识到自由、生命、尊严、名誉这些需要的可贵。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是无产阶级一开始意识不到的,只有靠外部的灌输来唤醒。个人需要中的这些盲点,也即潜意识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对待个人需要开辟了广大的空间。

      需要总是通过一定的刺激而产生的。在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新需要的产生往往是受外部刺激的反应,尤其是以自身同强者、富者、当权者比较的结果。这种比较而产生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的需要中还有可能满足的需要和不可能满足的需要;不合理的需要中还有不正当的需要和不现实的需要。因此,对于个人需要中意识到的需要,也要作具体的分析。首先要了解有什么样的需要,其次才是帮助认识正确对待这些需要、帮助解决合理而又可能满足的需要。

      需要是一种愿望和要求,这种愿望和要求有强有弱、有远有近。刚性的需要、眼前的需要,往往是激化矛盾的导火线,因此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关心,把不稳定因素消灭于风起青萍之时。这其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党性的基本要求。对个人需要中弹性的、中长远的需要,要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使之同社会需要、群体需要和谐发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二、正确引导群体需要

      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社会需要也是一种群体需要。当我们界定社会需要是党和政府所代表的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时,两者就有了区分。社会是由各种利益群体所组成的,群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群体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必定会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正确引导群体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所需。

      群体有各种各样的类型,群体的成员大多是交叉的、重叠的存在于各种群体之中。这里只就对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需要及引导作一点分析。

      一般而言,每一个社会中都有强者和弱者。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致力于消除不平等、缩小贫富差别、生老病死有保障,使弱者得到保护,但也造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强者没有强者的优势,强者和弱者的区别不明显。改革开放使国家蓬勃兴旺地发展起来,也凸现出了一个强势群体,他们经济上开始富裕,事业上有所作为,体力上精力旺盛,优势感明显;而与此同时,也分离出了一个或经济上发生困难、或工作不稳定、或年老体迈需要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援助、或家庭结构失去平衡以及诸如此类的弱势群体。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在2000年年初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的同时,提出要进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

      对于强势群体的引导,要帮助他们分析能够具有强势的原因,源于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源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源于邓小平理论的指引,源于合乎时代要求的创新实干精神;要帮助他们珍惜已有的成就和名誉,引导他们在基本需要满足以后应当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即进一步展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道德人格的需要,关心和扶持社会弱者的人道精神需要,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戒骄戒狂,遵守法纪,友爱同事;帮助他们认识21世纪国际和国内竞争的新情况和新特点,鼓励他们迎接新的挑战,创出新的业绩。

      对于弱势群体的引导,关键在于基层组织的送温暖。弱势群体因为其“弱”和“散”,往往不被人们重视,甚至不被家人重视,他们的失落感其实也是被遗弃感。人们往往误以为他们的需要是一种弹性需要,而实际上这是一种真实的刚性需要,是必须给以满足的需要。也因为如此,悲剧往往发生在他们之中。他们往往容易被坏人利用,成为“以弱示强”的挡箭牌。上访、静坐的往往是弱势群体的成员。因此,无论是从党和国家的性质、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从人道关怀和从弱势群体的刚性需要出发,都必须正视弱势群体的存在,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组织和同事的温暖、社区和邻里的温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