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接受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作者简介:
王怡 吴晓明 陈国良 中共吴江市委党校 215200

原文出处:
《唯实》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1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接受理论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感情来阅读的,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与读者心中形成的形象并不一致,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形成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作品美学价值的实现是读者参与创造的结果,于是就产生了接受美学,把接受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提了出来。

      当今,大众传播迅速发展,信息量空前增加,在大量信息面前,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接受。对有些信息,人们十分乐意接受;对另一些信息,人们十分顽固地抗拒。这样,人们对信息的态度,就成了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就迫使传媒不得不认真研究接受问题,产生了大众传播的受众理论。传媒者认真研究了传播过程中传导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五项要素及相互关系,并把关注重点放在接受主体上。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遇到的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问题十分相似。传导者相当于教育者,接受主体相当于受教育者,接受客体相当于教育内容,接受媒介相当于教育手段,接受环境相当于教育环境。后者也遇到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应该转换思路,把研究重点转向受教育者,从灌输转向接受,从新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就会看到以前未看到的问题,找到以前未找到的办法,从而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我们吴江市委党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十分重视,近年来,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探索有效方法,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校教职员工团结一致、精神振奋,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1998年函授教育第二次获中函院“先进辅导站”荣誉;主体班教育获吴江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奖”荣誉;校总支被评为吴江市先进党组织;学校被评为“文明单位”。

      笔者认为,从我校近几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来看,以下几个规律应该引起重视:

      一、需求律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需求的驱动,都是有价值观念参与其中的。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如果适应、满足受体的这种心理需求,则受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就会引发积极的接受效应。

      受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需求,包括求知、释疑、自尊、利益等。求知,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了解情况,掌握知识,领会理论精髓。释疑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澄清模糊观点,弄清疑难问题,从理论上解决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这两方面愿望,对党校工作人员、尤其是教员来说特别强烈,这是由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因此,举办各种专题报告会、理论辅导会、热点问题研讨会,送教员外出培训进修,以提高教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就成为顺应教职工愿望,满足教职工需求的措施。自尊,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某种证实,以满足自信、自尊的心理追求。党校教职工素质比较高,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正确。但某些不良风气的长期存在,会使一些人产生迷惑。这些不良风气很难一下子消除,但校内小环境是可以营造的。因此,在校内经常宣扬正面观点,表扬爱校兴校行为,批评不良行为,就能使教职工巩固已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确立爱校兴校光荣的风气,提高自尊自律的自觉性。利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受体的各种利益相联系。人是有各种利益欲望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受体的各种具体利益相结合,效果就好。为此,我们党校既提倡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又制定了一系列岗位职责标准,进行达标评优。进行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对优胜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包括优先提拔和晋升技术职称。这样,教职工实现自己利益的过程就是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顺应受体需求,受体就积极响应,热烈欢迎,工作就顺利,效果就明显。反之,如果不注意受体的内心需求,则受体反应就冷漠,厌烦,甚至出现对抗情绪,形成了心理学中所谓的逆反心理,这样效果就差。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教育内容不合受体观念;教育目的有违受体利益;教育方式有伤受体自尊;教育过频引起受体厌烦等。

      二、差异律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接受而产生效果的。而受体的差别性,又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受教反应。受体的差异性包括认知能力不同、个性心理不同等,对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仔细研究,区别对待。认知能力指知识、经验、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强,在受教活动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扩大受教容量和跨度,从形式上看,欢迎哲理性、宏观性、含蓄性的教育内容。但认知能力强者不易改变原有的观点,自信心强。认知能力弱者喜欢故事化的、情感化的、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因此,对教师宜更多地采用独立研究,专题理论交流,讨论切磋的方式;对后勤服务人员则宜较多地采用宣讲形式,在宣讲中应注意现实性趣味性。另外,受体在受教中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冷静的、热烈的、内向的、外向的、固执的、随和的、敏锐的、迟钝的。施教者应根据受体的不同心理特征来调整施教内容、形式,使受体产生心理共鸣。

      三、情感律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不仅受经验、观念的影响,更受其情感的影响。同样的施教信息,会因受体的情绪不同而呈积极、消极甚至逆反效应。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产生障碍,往往不是认知障碍,而是情感障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的一大区别。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性表现为:一是施受双方的情感关系影响接受效果。双方关系融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就乐意被接受,乃至批评信息也容易接受。关系疏远、对立,受体容易产生冷淡乃至逆反情绪而拒绝接受。所以我校领导常有意识地到各科室与教职工多接触,交流情况。上下沟通使领导的意图群众乐于接受,群众的合理化建议领导也能及时采纳,就可以提高管理和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二是施教者智能、人格水准影响接受效果。如果受体认为施教者可尊、可信,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之,则会因鄙夷而拒绝接受。因此,校领导很注意提高自身智能、人格水准。我校有三位校领导读研究生,平时带头开设重点难点课目,精彩的讲学获得了外界声誉,也赢得了校内教职工的信服。分管后勤的校长经常带头参加劳动,因此,干再苦再累的活职工也很少有怨言。领导威信高,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就好。三是受体临场心境影响接受效果。如果受体在接受时临场心境好,就会提高认知水平,增加承受能力;反之,则会产生误解、冷漠、排斥效应。施教中应充分注意这一点,应允许受体宣泄,消解其怨尤,抚慰其愤懑,使其心绪平静,再耐心疏导。要避免针尖对麦芒,使矛盾趋向激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