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5年以来, 山区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其思想解放的程度、改革发展的力度、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教育的深度,较发达地区相对滞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学习贯彻党中央和湖北省委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这对整个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研究新特点 找准新问题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社会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生产经营组织的松散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分户经营,在这个基础上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生产劳动相比,农民多数时间的生产活动都在家庭这个单元内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对减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松散性的特征比较明显。人们活动的分散性使其思想状况的“能见度”降低,不深入到户很难找准他们的思想“脉搏”。

      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市场经济越发达,开放意识越增强,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就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长期被禁锢在自然村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部分农民,为了寻求脱贫致富的途径,走出家门务工经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就是目前还比较贫穷的恩施州,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人口也达到7%左右,平时见面少,管理难到位, 对他们及其家庭成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相应加大了。

      生活方式的差异性。由于劳动者素质的不同,近些年来,农民家庭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几乎在每一个自然村,都有少数先富起来的农民。“住房高档,穿着时髦,用品名牌”,过上了都市人的现代生活。而一部分收入较低的农户,生活仍处于温饱向小康过渡之间,还有少数农户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生活方式的差异既唤起人们美好的向往,吸引他们尽快勤劳致富,同时又带来某些人心理的不平衡,引发许多思想问题。

      价值观念的多样性。我国各族农民群众素有扶难助弱、互相帮助的优良传统,加上党的长期教育,其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断增强,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利益机制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一些人往往为宅基地的认定、山界林权的划分以及财产处理等问题引起争执,在集体利益分配、上缴税费等工作中常发生一些矛盾。其中,交织着既希望民主平等,又向往某种特权;既期求政策法规解决问题,又指望依靠家族力量或某些“关系”获取利益。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把合法与非法、公平与特权、合理与非理搅在一起,也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思想渊源的复杂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农村有着深厚的土壤,反对封建迷信的任务较城市要重得多;计划经济的“痕迹”比城市少一些,但远未彻底根除;小农经济意识浓厚的农民对开放引进中随之而来的某些“副产品”的“免疫力”比产业工人要弱得多。这些问题的积沉和交错,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

      对于农村出现的诸如此类的新情况、新特点,部分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对此缺乏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存在着多方面的不适应。

      一是思想认识上不适应。一些同志对变化了的情况缺乏正确的分析和科学的把握,工作缺乏针对性,力量没用到点子上,对农民群众的政策教育、法制宣传以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培育抓得不紧,导致少数人分不清大是大非,对错误的思想意识和歪风邪气缺乏有效的抵制。

      二是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不适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照葫芦画瓢,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甚至以简单的行政命令代替细致的思想引导,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冷了群众的心,损害了干群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群众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三是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不适应。已经建立的基层文化站、广播站,尚未有意识地发挥思想教育的职能,对群众的思想问题、社会动态调查研究和掌握得不够;不少村还没有供群众学习文化、政策、科技知识的场所,致使封建迷信、伪科学甚至反动腐朽的思想侵蚀了群众的头脑。

      四是部分基层干部素质不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成员只注意忙于日常事务,学习抓得不紧,政策观念、法制观念、群众观念淡化,有的不能廉洁自律,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对于事关推进农村改革稳定和小康建设大局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把握结合点 增强实效性

      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要按照服务中心、面向群众、贴紧实际、生动有效的总体要求,处理好“三个关系”,把工作做深做细。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对农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本质上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农民许多思想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得靠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另一方面,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努力培养“四有”新人,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同样要摆在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旋律”来进行,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教育,改革开放的形势教育,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把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其艰苦创业、克难进取的精神。在指导思想上,既要克服离开经济建设和农村实际问题空谈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又要切实纠正认为只要农民富了起来思想问题就自然解决了的片面观点,增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中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