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在迈向“硅谷”的时空隧道里,写下了其世界性、跨越式、极赋创新精神的精彩一笔。而作为鼎足于深圳市高新技术园区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其多途径“孵化”科技成果进市场,集科研优势和市场机制于一体,努力提高深圳核心竞争力,为深圳科技和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探索市、校、院、企、银紧密合作,产、学、研、资、商密切结合等方面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崭新模式,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 冯冠平教授,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在清华接受教育,然后又在清华校办企业当老总……个人的成功与失败都与清华紧紧联在一起,清华与冯冠平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4年,年仅18岁的冯冠平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才情自信叩开了清华之门,成为清华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系的一名学生;1970年毕业后凭着优异的成绩留校。在清华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冯冠平的才华得到尽情的发挥并获得学校和国家的承认;1984年冯冠平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1989年又被提升为正教授,成为当时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一;1990年、1991年分别被国家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1985年,冯冠平凭石英谐振力传感器及电子衡器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银奖,为国家赢得了声誉;1986年至1987年,在原西德Brankamp自动化研究所工作期间,冯冠平两年竟然获得西德6项国家专利。 任校科技处处长期间,冯冠平负责学校与全国各地的科技交流和合作,他敏锐地发现深圳高科技产业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是研发力量薄弱,长足发展缺乏后劲,深圳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亟需高科技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机构,于是,冯冠平于1995年开始建议学校在深圳建立清华研究院,从而拉开了一场市校院企银强强联合的高科技发展序幕! 1996年12月21日,驰名中外的清华大学和有着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场等美誉的城市——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着手筹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深圳与清华世纪末的市校携手联姻,既代表了市校双方的意愿,顺应了时代潮流,同时也为双方带来了开创市与校、科技与经济双赢之路先河的良机。 1997年4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大楼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一片沼泽地中破土动工;1998年12月,一栋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设施配置完善的现代化宏伟建筑拔地而起,巍然矗立于深圳湾畔;1999年8月正式启用,从而揭开了深圳市与清华大学发展史的崭新一页。 起步之初,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和冯冠平面临着众多严峻考验。根植于特区的研究院,是一个集多种因素为一体的“特殊体”,生搬硬套单一、传统的模式,势必扼杀其发展活力,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来经营,于是冯冠平等决策者的著名“四不象”理论应运而生:“第一,研究院不完全像大学,文化范畴不同。研究院既具有大学培养人材和进行科研的功能,又突破了纯学术式的校园文化,融入了深圳关注经济的企业文化特色。第二,研究院不完全像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不同。研究院走的不是一般科研院所从国家争取课题和经费进行基础性研究的路子,而是面向市场,为企业服务,主要从事应用性技术、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研究。第三,研究院不完全像企业,工作目的不同。企业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研究院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同样注重提高社会效益。第四,研究院不完全像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同。研究院作为深圳市正局级事业单位,以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为宗旨,同时全面实行聘用制的企业化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精选优选人才,保持强劲的后继发展动力。” 基于这种独具特色的体制,结合深圳市“二次创业”的实际需要,冯冠平等决策者把研究院定位于充当“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摇篮,创业者成功发达的阶梯”,努力在产、学、研、资、商之间搭起一座通畅的桥梁,逐渐发展成为清华大学在深圳及华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面向企业的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国际性信息与学术交流中心。 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准确的市场定位、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冯冠平等决策者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科技和经济、市与校、校与企均出现“双赢”局面,成效显著、硕果累累。据初步统计:建院近5年,先后投资8000万元,孵化企业60余家、资本达到5亿多元,资产增值6倍多,充分发挥了科技成果“孵化器”功能。 作为清华大学唯一一所异地研究院和深圳市第一家高校研究院,研究院本着“边摸索,边建设,边开拓,边工作”的原则,五年来,将清华大学的6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推介到深圳及广东地区转化,其中已有40多项在深圳落户,且项目合同金额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7年,清华与深圳签订了13项科技合作项目,合同金额195万元;1998年,清华与深圳的技术合作又新上项目14项,合同金额350万元,比上年增长80%;1998年,清华大学在通讯动力系统领域的三项成果在华为公司实现了产业化,增加了华为公司产品的科技含量,销售额达6亿多元。清华大学的高科技成果实用掺铒光纤放大器,在通讯保密方面居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防工业与军工领域前景广阔,这一成果已在深圳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1999年,清华大学又有如非接触式IC卡、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现代中药等6项重大科技成果在深圳转化,吸纳投资1.2亿元。2000年,高端路由器、人体脂肪秤、三维扫描技术、家用电器控制板、高级改性沥青技术等12项成果成功地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完成中试,走向产业化,并吸纳发展资金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