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深圳福田保税区采访之前,记者曾听到很多人说起过这里。有人说它“起步较晚,后来居上,发展很快”;有人说它靠功能优势和创新优势成为“深港夹心饼干中间最甜的一层”;一位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更说“如果有人问我,入世后中国保税区的出路在哪里,我会告诉他,到福田保税区看看。” 福田保税区值得一看。不仅因为这里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特殊经济区域,而且这里的探索对中国保税区的改革和发展会有所启迪。 从政策优势到体制创新 福田保税区是中国最早筹划的保税区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正式亮相并开始实质性运作,已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人戏称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更重要的是,与其他保税区相比,面积只有1.35平方公里的福田保税区,不仅发展空间有限,而且也没有政策支持的优势。 1994年3月,现任福田保税区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丘淑明出任保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面对挑战,他说:“福田保税区要后来居上,并创造永久性的活力和魅力,必须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紧贴国际惯例,在深圳经济特区由政策型成长转向功能性发展中当好试验田。” 1994年以前,福田保税区和全国所有保税区一样,实行的是“管委会”体制。管委会主任由一名副市长兼任,副主任及委员们几乎涵盖了所有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看起来似乎很有权威性,但实际运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创业之初就来到保税区、如今担任管理局局长助理的李波回忆说,那时候外商投资、工程建设等问题,都要经管委会集体讨论审定,而管委会的成员连集中起来开个会都很难,常常把本应很快解决的问题一拖再拖。有的外商曾断言:“看来这个地方是不会有什么大发展了。” 经过一番艰难的搏杀,福田保税区终于形成了中国保税区第一个集“政府、事业、企业”于一体的管理体制。作为深圳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保税区管理局代表市政府统一管理保税区内的各项行政事务,变政出多门为管理局“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个公章生效、一条龙服务”,除海关依法监管、边检在通道查验外,其他机构一概无权过问。管理局下设一个资产经营性质的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区内的市属国有资产。集团公司以土地、房产、货币、设备等方式兴办直属子公司或合资公司,为外商投资提供配套服务。企业集团和专业公司既按各自的职责相对独立运作,又统一于管理局的领导之下。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称赞这一体制“既履行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又有商业企业的灵活性。运作快,效率高,对其他保税区有借鉴作用。” 变地缘优势为功能优势 福田保税区与香港一河之隔,经专用通道半小时即到香港市区,40分钟便可直达全球最大的货物集散地——香港葵涌货柜码头。怎样从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中创造出巨大的功能优势呢? 福田保税区正式运作之时,正值港英政府压缩香港的露天仓储区,而福田保税区的仓储用地地价只及香港平均地价的十三分之一,具有发展保税仓储的比较优势和承接香港产业转换的有利条件。丘淑明和保税区一班人提出了“从仓储起步,带动物流、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以及出口加工业的发展,逐步形成规模”的思路。 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福田保税区用足用活了自身的地缘优势:凡在福田保税区买地1万平方米以上,从事仓储、运输业的企业,可获10副以上来往香港——福田保税区之间的货柜车行驶牌证;实际投资200万港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可办理一副来往于香港——福田保税区——深圳市之间的香港私家车过境行驶牌证。海关对进出境货物改报关制为备案制,通过电子报关系统与区内企业间实行电子数据交换,不用现场查验货物;边检站在已有的计算机验放系统的基础上,研制和推行出入境车辆自动检验系统(简称“快捷通”),车辆出入境验放只需5-10秒钟,通关效率极高。外商反映说:“在这里投资除了成本比香港低,其他都如同在香港一样方便。” 仓储和物流形成一定规模后,福田保税区适时地作出“调整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导,促区域经济上档次”的决定。丘淑明说,保税区不能办成一般保税仓库区或保税工厂,否则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按照工业占60%、仓储物流占25%、商贸及其他占15%的产业结构布局,通过土地价格、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倾斜,大力吸引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高的出口型高新技术工业项目。到2001年6月,已有64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落户,其中包括IBM和赛意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电脑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光炬、新福克斯这些世界级的光通讯产品制造商为骨干的光通讯工业园,以达农威、业聚为代表的生物医疗产业等。1997年以来,保税区工业产值均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2.45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7.95亿元,占工业总值的92.8%。今年1-6月,实现工业总产值53.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3.3%,其中高科技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3.08%。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保税区的第一经济增长点。深圳湾畔,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已经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