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台北,一则则冷飕飕的消息,让人感受着酷夏中的严冬。 6月26日,台湾股市重挫119点,继不久前跌破5000点后,连破今年以来的最低点4894点和4800点关口,收盘时加权指数报4785点,再创新低。 同一天,台湾经济研究院宣布,将今年第二季度台湾经济增长率预估值由两个月前的3.91%大幅下调至1%左右。“经研院”院长吴荣义连声感叹:“景气的确非常的不好”、“景气下降速度超乎预期”。 “股市底部到底在哪?”、“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苦日子到底还要熬多久?”困惑、迷茫、失望、无助。一个个坏消息接踵而至,摧毁着台湾民众脆弱的神经。伴随着经济节节下滑的,是心情的冰凉、信心的崩溃。 经济崩盘,学者不敢再对前景作出预测 去年3月18日,借助国民党的分裂和李登辉的暗中支持,民进党的陈水扁以微弱多数击败对手,取得了岛内领导权。正当台湾民众仍然沉醉于所谓的“民主”、“变天”、“政党轮替”的虚幻之中时,“八掌溪事件”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击碎一切粉饰。台湾民众在承受一次次政治动荡的同时,终于尝到了“执政”当局施政无能带来的经济下滑的苦果,经济增长率急速下滑,股市暴跌,失业率连创新高,痛苦指数节节飙升……台湾当局领导人上台时“股市上万点”、“再创一个经济奇迹”的许诺,在经济现实面前变成虚幻。 5月25日台湾“主计处”公布的一组数字,给脆弱的民心再次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一向以“经济奇迹”自傲的台湾人突然发现,今年第一季度全岛的经济增长率只有1.06%,不但与去年全年5.98%、去年同期7.92%的增长率相去甚远,更创下26年来的新低。台湾这趟高速行驶的“经济列车”不但在减速,而且已经逼近停滞的边缘。 台湾“经建会主委”陈博志不得不承认,“今年台湾经济会比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情况更困难”。台湾“经济部长”林信义面对民众的责问说得气壮而坦白,失业高涨“能怪我吗?”,“我们也没有特效药”,“大家还要再过二、三年的苦日子。 台湾经济有多“苦”?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今年第一季度,台湾进出口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0%和3.5%,双双呈现负增长。当局坦承,全年出口增长率将接近于零,进口则可能出现负增长,进出口业陷入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最低迷的困境。以往出口业对台湾经济总量的贡献率高达四成左右,它的衰退将直接影响台湾的经济增长; ——今年3月,岛内2亿元新台币(下同)以上的新增投资案,总金额为238亿元,比一、二月份锐减数百亿元,也比去年同期减少4.17%,其中制造业大幅衰退4.95%,是26年来单季的最大降幅; ——今年前两个月,台湾歇业的工厂达到803家。一年来全台歇业的公司平均每月增加233家,解散及撤销的公司平均每月增加1169家; ——今年2月,台湾失业率达3.73%,创下23年来单月最高纪录。到5月。失业率已突破4%的心理关口,攀升至4.22%,创历史新高。全台一半以上县市的失业率超过4%。岛内经济界人士惊呼,台湾的高失业率时代已经来临; ——曾被视为台湾财政主要来源的公有企业目前累积债务达7000亿元,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长期亏损。公有企业的整体盈利率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亏损额已突破1000亿元,达到1132.24亿…… 台湾经济的急速下滑,不但让民众吃惊,也让经济专家目瞪口呆。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4月宣布调低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至3.69%,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最低水平相近;台湾经济研究院也同时将预测调降为3.33%。两个权威机构都没有想到,实际数字只有1.06%。 吃一堑,长一智。虽然承认台湾经济已进入严冬,但台湾经济研究院再也不愿公开他们对前景的预测。面对这种“超常规”的经济下滑,少说,也许才是保持权威的最好方法。 信心崩溃,民众哀求“台湾的未来在哪里?” 台湾经济界专门有一套警号系统,以红、绿、黄、蓝四色警灯,分别标示经济从繁荣、稳定到衰退的各个过程。民进党上台以来,台湾的景气信号灯从绿而黄而蓝,显示经济景气从稳定一直滑落到衰退。最近一段时间,蓝灯长明。经济专家们慨叹,警号系统已经失灵,因为,它的最低一级只是蓝灯,而台湾经济仍在恶化,系统已无法跟踪显示台湾的经济现状。 面对日益恶化的经济现实,“执政”当局的第一招是推诿,先是抱怨“新手上路”在野势力不配合,继而抱怨世界经济不景拖累台湾,后来更无视台湾从两岸经贸交流中获得1280多亿美元累计顺差的事实,指责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掏空了台湾经济”;当局的第二招是喊话,一再宣称经济“已到谷底”,大家要重振信心,陈水扁更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宣示振兴经济景气的重大方向”;第三招是推出一个不伦不类的“8100台湾启动”计划,声称要投入8100亿元以刺激经济,实际其中7000亿元左右是每年都有的经常性投资。三招过后还是不行,在一些“高手”指点下,干脆来一次“台币大贬值”。在政府官员刻意放话的带动下,5月28日,台币放量暴贬1.005元,至34.5元兑一美元。台湾舆论称这场疯狂无比的“贬值秀”是“慌乱失智”,“害己害人”,“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