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争夺21世纪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举措,因此对一些国家和地区高科技产业区的发展进行国际比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在高科技产业区形成与发展方式中的分类 根据不同国家及地方政府在高科技产业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干预程度和方式的差异,可以将高科技产业区形成与发展分为政府服务型和政府主导型两大类。 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促进高科技产业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的服务者和间接的支持者。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以四个方面的行为发挥其作用:①科技资源投入与管理;②改革科技管理体制;③采取措施,促进技术创新;④执行产业政策。这是其他许多发达国家共同的做法,也是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芬兰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短短几十年便步入世界经济技术强国之列,并且培养了世界著名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如诺基亚。芬兰的科技园与中国的许多科技园不同,它不以产值和利润为主要追逐目标,也不试图吸引外资或将大公司的生产基地吸引到科技园来,而是更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过程和在此过程中提供优秀的专业化服务等。这种顺应市场规律和尊重科技发展规律的创新政策效果非常显著。在传统工业中心坦佩雷市的科技园中,高技术小企业的成功率在90%以上。 政府主导型。政府在高科技产业区的形成中扮演规划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这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普遍作法。在政府主导方面,新加坡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袷廊镇管理局(JTC)负责整个新加坡工业园区的规划、开发和管理。经过约30年的开发建设,目前JTC管理的工业园区共33个,占地约4000公顷,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约6500家,其中65%为海外企业或合资企业。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日本政府提出和主导的,日本政府从政策、计划、财政、金融等方面对高技术大力引导和支持,将40多个政府研究机构迁到筑波科学城;韩国的大德科技园也是政府主导建立的。 二、高科技产业区形成与发展中智力来源 科研机构与大学对发展高科技产业区作用越来越突出。从硅谷的产生和发展直到现在几乎世界所有高科技产业区的建立都选择在距离大学、科研机构比较近的区域,以便于充分发挥其科研开发的能力(见表1)。即使当地没有大学和研究机构,政府也会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并引进大学和研究机构入驻科技园区,并建立大学与企业间紧密的联系。 表1 世界著名高科技产业区智力资源来源状况的比较
三、高科技产业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机制和网络 新加坡先天自然资源贫乏,却成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这主要得益于新加坡大学教育与科技发展密切配合,政府对科技和知识经济大力支持而形成的持续创新能力。其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针对新加坡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新加坡科学园,并且为此正式建立了两个国家机构,直接参与科学园的管理,对从事研究和开发的公司给予税收优惠。 在西方国家中,芬兰是一个后进国家,二战结束时仍是一个农业国家。80年代,芬兰R&D投入增长速度在世界名列前茅。1996年政府计划到1999年R&D投入达到GDP的2.9%,而1998年就已达到了3.01%,超过了日本,在全世界仅居瑞典之后。 威尔士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技术、高GDP、低劳动成本和机械业主导的制造业经济。两个关键的产业群(汽车工业群和电子工程工业群)的出现和发展大大促进了威尔士区域经济的快速转换。当地政府用于评价威尔士经济结构最主要的五个指标是:制造业就业率、机械业和电子业的职位变动情况、区域内人均GDP、外国直接投资额及其带动的就业人数和公司数目的增加、威尔士制造业公司规模结构的变化。 意大利的小城市萨斯索罗集中了世界瓷砖生产量的30%,出口量的60%,使意大利的瓷砖工业获得了国家竞争优势,其发展是一个高度地方化的过程。该新产业区的特点有:企业之间既有高度的劳动分工,又有密切的投入产出联系;生产和知识积累的高度专业化;企业以主人公的态度积极参加网络的集体活动;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密切的面对面接触。 台湾地区新竹科学园区,在世界上已确立了其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领先制造者的形象。新竹科学工业园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出口”型的高技术出口导向型发展道路。1980年12月,台湾地区“国科会”以台湾地区“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为依托,在新竹设立科学工业园区,使高科技产业在台湾地区快速生根发展,成为台湾地区近年来经济转型的凭借,成就斐然。其间,台湾地区当局以各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延揽了大批台湾地区在海外的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科学家到新竹创业,为新竹科学园区的起飞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1995年,美国麦肯锡顾问公司受台湾地区经建会委托,提出了“发展台湾地区成为区域营运中心”的构想,建议台湾地区积极建立智慧型工业园区网络,于是工业园区成为台湾地区当局推动“亚太制造中心”的主要手段之一,借此带动台湾地区产业升级,进而使台湾地区发展成为一个科技岛。同年,台湾地区工业局首次针对智慧型工业园区的开发提出设置原则。次年,新竹科学园区200多家厂商的总产值达到约3200亿元新台币,从业人员5.4万余人,涵盖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外设、通信、光电、精密机械和生物技术等六大产业。预计到2006年,新竹科学园区的厂商及就业人数将增长一倍,产值与研发经费更将分别增长5倍,达到15000亿和660亿元新台币。目前,台湾地区当局规划在未来10年内,在全岛建设20至30个工业园区,每个园区最终要有200家以上的高技术企业,年营业额要超过4000亿元新台币。新竹科技工业园区的成功说明政府的作用可以是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