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两岸经贸交流活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暗到明、从单向到有限双向,经济交流与合作规模日趋扩大,两岸经济关系已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中最积极和最活泼的因素。由于两岸即将先后加入WTO,全面和直接“三通”亦乃大势所趋,这将使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有可能随之发生结构性变化。 一、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观察 过去20多年来,两岸经贸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看,既有一定之规贯穿于始终,也有一些特殊现象值得关注。 (一)互利双赢已成为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发展的基本法则和原动力。 从统计数字看,1979年到2000年,两岸间接贸易额从0.77亿美元增加到305.33亿美元,累计贸易总额已达到2049.66亿美元;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合同金额也从1989年的5.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39.88亿美元,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合同金额累计达497.44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272.66亿美元。两岸贸易和投资的迅速扩张,表明两岸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互补和共同利益。对于祖国大陆来说,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弥补了大陆工业化进程中长期存在的资金短缺、管理落后和技术不足问题,推动了大陆的工业化进程,并对增加大陆就业、拓展大陆外销管道和发展地方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台湾来说,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大大推动了岛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高了台湾经济竞争力,拉动了台湾经济的增长。台“行政院经建会”1996年发布的《两岸经济依存关系分析》指出:中国大陆若抵制台湾商品,将造成台湾经济成长率降低1.95个百分点,失业率上升0.5个百分点(注:台湾《经济日报》1996年1月17日)。这从反面说明,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广阔腹地。 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过程表明,两岸经贸关系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和扩大,是以互补互利为基础,也是以两岸双赢为结果的。互利双赢已成为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发展的基本法则和原动力。 (二)市场经济规律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 20多年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台湾当局虽然一直以“台湾安全”、“台湾产业空洞化”等为借口,用“南向政策”、“根留台湾”和“戒急用忍”等政策调整、限制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但台湾与祖国大陆间的贸易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贸易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层次也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大、地区越来越广。尤其是台湾的高科技产业,目前也已突破禁令,大胆西进,并成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主流。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规律仍是一只强有力的无形之手,作用巨大。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祖国大陆的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各种法规逐步健全,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台塑总经理王永在就曾以“耳目一新”、“看了心惊”来形容大陆投资环境的新变化。台湾“经济部长”林信义亦认为,大陆土地、工资、市场等投资条件比台湾好太多,对台商的确具有“磁吸作用”(注:台湾《联合报》2000年10月25日《中国时报》2000年10月26日)。由于资本不限时空地追逐最大利润,祖国大陆当然会受到更多台商的格外青睐。 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也已进入收获期。笔者今年2月在广东省进行调研时,东莞台资企业协会负责人表示,在东莞赢利的台商已由早期的二至三成上升到五成以上。台湾工业总会去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设厂获利的比例不断增加,在1999年及2000年大约有五成五的台商有盈余,预计今年会有七成以上台商有获利;而1999年及2000年表示有亏损的台商不到二成,预计今年只有8.6%的台商有亏损(注:台湾《中国时报》2001年3月23日)。利之所在,趋之若骛。经济利益的驱动使任何限制政策都显得苍白无力。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台商西进已成为一客观经济趋势与潮流,任何政治力都已无法阻挡。 (三)台湾工商界长期“违法”进行两岸经济交流活动构成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的特殊现象。 七十年代末期以前,台湾当局严格限制两岸间的各种接触与往来,两岸关系基本处于隔绝状态。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后,两岸经贸关系逐步出现“剪不断、理还乱”之势。此后,台湾当局虽然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大陆政策,限制所有贸易商不得与大陆进行贸易,但两岸小额间接贸易逐步增多,台商对祖国大陆的试探性地下投资亦开始起步。 20多年来,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无论是“禁重于导”、还是“导禁并重”或“导多于禁”,但基本上均落后于岛内工商界的实际步履,落后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现实,使台湾大批工商者业长期在“违法”状态下从事两岸经贸交流活动。 1985年7月,面对无法实际控制的两岸间接贸易,台湾当局被迫宣布对祖国大陆转口输出采取“不接触、不鼓励、不干涉”的原则,不得不放宽两岸间接贸易。1988年,台又决定对从事与祖国大陆间接贸易的台湾工商业者“不予追究”。此时,两岸间接贸易额实际已达到15亿美元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