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世平,一个“盛世危言”的角色。十年前,就预言香港没有产业支撑必然会发生金融危机,不幸而言中。现在,他又提出一个“港深城”的大胆设想。他现任深圳大学金融系系主任,在学界颇有声誉,尤对港澳经济的研究,更广受重视。 十年前预言香港金融危机 张文中:这几年,香港已经感觉到来自上海的威胁,并开始把上海作为自己最强大的经济竞争对手,而对于近在咫迟的深圳却不太留意,甚至有点看不起它,认为不过是香港人跑过去买便宜货的地方。但是,据我观察,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它的高科技,不管香港人现在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已经开始对香港的经济形成相当大的压力。再过几年,香港最大的经济对手,或许不是上海,而是深圳。 国世平:深圳发展高科技,实际上是被迫的。1992年,深圳原来那些“三来一补”的外来投资,因为深圳的劳动力和地价的上升,开始外移,到深圳以外的东莞等地去了,深圳的经济出现“空壳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决定“赶走麻雀,引来凤凰”,就是发展高科技。这是深圳产业发展的一种被迫的选择,但也因此最早在全国开始大规模发展高科技产业。上海重视高科技是在1996年,北京也是在1995、1996年,而深圳是在1992年,具有一种“先发优势”。但是香港,它一直认为自己不要发展高科技,也不要发展工业,只要发展金融业、服务业。张五常就认为香港的未来只要作为一个办公室和半办公室,就足够了,它的工业可以全部放在内地。我写文章与他争论过。1991年,我就在香港的《经济导报》和《信报》发表许多文章,认为香港还是要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并且要抓紧香港和内地的高科技合作。香港这样一个经济上相对独立的地区,如果不把产业升级,没有工业没有高科技作为基础,而仅仅作为金融中心的话,只要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足以摧毁它的整个经济。当时香港的很多学者不以为然。1997年金融危机,香港吃了大苦头。 香港的眼光应该朝北看 张文中: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香港的经济之所以到今天还没有走出低谷,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制造业和高科技。在所谓亚洲四小龙里,南韩、新加坡和台湾这三条小龙已经修复创伤重新起飞,可是香港还在那里停滞不前,找不到经济起飞的新方向,这几年制定的几乎所有的所谓经济振兴方案,都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最可笑的是,香港还在那里端着殖民地时代的架势,很不情愿与大陆合作,尤其是与深圳的全面合作。即使在罗湖二十四小时通关的这么一个小题目上,香港本地居民给政府的压力很大,但是政府也不肯通融。 国世平:香港的眼光,应该朝北看,应该一起推动中国科技的三大转型。1990年代初,我提出中国科技应该完成三大转型,第一是中国的科技重心从北方转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南方来,这是战略性的地区转型;第二是加快军用科技向民用科技的转化,因为我们的军用科技跟民用科技是脱节的;第三是计划科技向市场科技转换。1993年,深圳开始实行这样的战略转移,把整个经济资源的重点,向高科技倾斜。当时《证券时报》记者来采访我,要我比较上海、北京和深圳的高科技发展,我说,深圳发展高科技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它背靠香港这么大的一个融资中心;上海缺乏这个便利条件,融资问题不太容易解决;而北京我认为不太具备发展高科技的条件,因为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在一个政治中心的城市里,它的高科技发展是一定受到限制的,那里精英人才的目标取向是到政府里当官去。深圳每年的经济成长速度,不少于百分之十七,有几年还是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地增长。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主要靠高科技。同时,深圳的金融业也发展得很快,大量地吸引了外资银行,很多外资银行要在深圳设立办事处,把深圳作为进入中国的跳板,而且有一个趋势,现在香港的许多银行都已经把自己的公司往深圳迁移,准备开展人民币业务。深圳写字楼的楼价,只有香港中环十分之一,而高级雇员的工资可能只有香港的几十分之一,同时,深圳的银行服务时间比较长,没有节假日,星期六星期天照常营业,春节也一样,年初一也开门。不像香港,一到周末,或公众假日,银行就全部关门了。深圳的银行服务,在某些方面比香港做得更好。深圳现在已经成为地区的金融中心,等到二板、三板上市以后,部分融资更可以在深圳进行,不需要再到香港去了。还有深圳的港口,它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当年盐田港开始兴建时,我就认为盐田港的将来会超过香港的葵桶码头,变成这个地区的最大的港口。很多人不相信,认为盐田港的效率没有葵涌高。可是,盐田港现在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中国的第二大港。深圳曾多次向中央打报告,要求减少盐田港的关税限制,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获得批准。这里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央不希望看到香港的葵涌码头被那么快地冲垮。你看盐田港的费用,只有葵涌港的四分之一,新加坡的费用也只有葵涌港的二分之一,你这么高的费用我为什么要到你那里去?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中央不是向香港实行政策倾斜,那么盐田港将在非常快的时间内,超过葵涌港! “积极不干预”政策已经过时 张文中:深圳对香港的经济压力,是多方面的。从香港本身来说,其实它也不断在寻找方向,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比如提出兴建数码港、中药城等等,你不认为香港已经开始重视高科技的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