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1)02-0003-08 香港在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中,要创造新的竞争力,要发展成为华南与亚太地区的创新和科技中心,必须重建工业,推动香港进行以创新与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经济转型。 一、香港重建工业面临的挑战 香港重建工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1.科技基础薄弱、水平低下,社会普遍缺乏创新科技意识与动力。港英政府长期来对工业发展缺乏引导和足够的科技支援,对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不足,导致整体科技基础薄弱和水平低下。特区政府十分注重解决此制约经济发展核心问题,采取多项积极措施,但由于积重难返,短期内恐不能明显改观。 2.工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尤其缺乏科技专才和新生代企业家。香港工业传统的家长制管理模式,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方式以及近10多年的不断萎缩,不仅未能有效推动工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未能培育和吸引科技专才和壮大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反而造成科技专才和企业家的流失,极不利于工业的重建。 3.缺乏产业发展与升级的领头羊——大型企业。重建工业,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型企业牵领。大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具有组织结构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可以有效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实力雄厚的优势,在产学研联合的基础上,在科技研究开发、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推动产业快速成长。香港工业素来缺乏大型企业,建立与发展大型企业已成为工业升级转型的重头戏。 4.自创世界级品牌,扭转以OEM方式为主的生产格局,是重建工业成功与否的严峻考验。香港重建工业,必须冲破传统工业发展的模式,逐步扭转以OEM方式为主的生产格局,走出一条发展新兴工业的道路。这就是以创新与科技为主导,生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创立世界品牌的发展道路。这一挑战对于香港工业来说,无疑是严峻的。 5.吸引港资与外资大财团参与重建工业成为关键。香港重建工业,要坚持创新与科技的路向,能否吸引源源不断的巨额工业投资,是关键所在。香港本身拥有为数不少的世界级大财团,世界上也有丰富的资金资源。问题在于香港所选择的工业以及创造的软硬环境等,是否具有吸引力,使香港的大财团和境外的大公司注资工业。 6.冲破浓厚的重商轻工的社会意识制约,是重建工业不可忽视的一道难题。近10多年来,香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丰厚的收益,使整个社会充满浓厚的重商轻工的社会意识,从政界、工商界、学界、市民以至学子,在社会经济发展选择、投资选择、学业选择以至职业选择等方面,多数人都趋向选择金融、房地产、商贸等服务业,而忽视或放弃对工业的选择。这种具有连锁效应的社会意识,极不利于香港工业的重建。 二、香港重建工业的客观优势 香港重建工业需要面对种种挑战,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优势。 1.特区政府自成立以来,极力倡导创新与科技,强调工业对香港经济的重要作用,拟定提升香港竞争力的各项积极策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以来,始终站在香港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考虑香港经济发展的问题。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在其1997年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发展创新科技,要发展工业等一系列的思路。近3年来,一直在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创新科技与工业的发展。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设立创新科技委员会,策划香港实施创新科技的行动纲领和措施,已取得官方与工商界、学界普遍认同的显著成效。在政府推动的创新科技发展过程中,显著的特点是将创新科技与发展新兴工业和改造传统工业结合起来,走发展高增值产业的道路,以达到提高香港经济整体竞争力。因此,特区政府重建工业的决心是坚定的。 2.特区政府成功策划了几项重大投资项目,重建创造业露出了曙光。数码港、中药港、硅港、科技园等投资巨大、气势不凡的高新科技项目的策划与相继启动,既显示政府发展创新与科技的决心与气魄,又一改工业发展前景暗淡的局面,使工商界重拾发展工业的信心。 3.特区政府多个官方与半官方机构在发展与支援工业方面已取得不少经验,成效日显。多年来,香港政府工业署、生产力促进局、工业公司、科技中心、科学园、工业村等机构在推动工业和科技发展、引进工业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培育工业生产与管理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成效工作,取得许多成功经验,为香港工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社会管理基础。 4.外资与港资大财团纷纷关注香港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动向,不少大财团已有参与投资数码港等的意愿与行动。自1998年9月创新科技委员会发表第1份报告,以及盈科公司提出富有创意的数码港计划以来,吸引了港内外大财团、大公司关注香港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动向。在钢线湾兴建的数码港,吸引了微软、3M、汉鼎亚太、北方电讯、卫星电视、赛贝斯、伟易达等公司的注资,投入资金近百亿元。而这仅仅是初期投资。更为可喜的是,香港大地产商对高科技从传统的敬而远之变为急起直追,积极寻找“下金蛋的鸡”,争相投资高新科技产业。如香港九仓集团,1999年3月宣布积极发展互联网服务,随后,新世界发展集团又注资重点发展面面通网络服务,新鸿基地产公司则在港开辟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提出发展中药港计划,香港长实集团主席李嘉诚也表示正在做深层次研究,不排除加入中药港的竞争行列。可以预见,随着数码港以及中药港等的发展,香港创新与科技产业发展的资金将越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