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 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01)01-0011-06 现代社会的人们对道德产生了某种怀疑,且这种怀疑的情绪是较为普遍的,而不是个别的。这具体表现为:对于社会目前出现的各种令人发指的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人们不禁会问,道德的力量和作用何在?道德与良知在人们心目中还有多少份量?就目前的社会现实来说,应该承认这种怀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种怀疑恰恰表明人们对构建有序社会和重建伦理的要求和期望。而且,这种怀疑越是普遍,就越说明人们对有秩序的社会生活的要求愈加强烈,因为“伦理体系得以建立,乃是源于有组织的群体希望创造社会生活的起码条件的强烈愿望。制定社会道德原则,是为了约束群体间的过分行为、减少掠夺性行为和违背良心的行为,培养对邻人的关心,从而增加和谐共处的可能性。”[1](P360)只要我们敢于承认和面对问题,从理论角度加以认识和分析,加上政府、传媒和大众的共同努力,就能够重塑我们的道德理想,重树我们的道德信心。 一、道德观念的现代嬗变 (一)技术与大众消费时代的影响 包括道德在内的所有观念与价值都处在变化之中,这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原因就在于,这些价值和观念所赖以存在的基础——社会环境在不断地、快速地改变。例如,在规模和批量生产的模式形成之后,不管是厂家、商人还是媒体都一致鼓励人们多消费、甚至浪费(过度的消费事实上就是浪费),因为没有大量的消费,生产就不能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国外学者把规模化生产后的社会发展阶段称为“大众消费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当然也就不会再去恪守和珍惜“勤俭”、“节约”等这些原来被尊崇的传统美德了。在鼓励消费的时代必然形成相应的弃旧置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造成人们观念上的一种错觉——似乎弃旧换新是应该的、合理的。这对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其他的一些道德与价值观念同样也会受到技术进步与社会变迁的冲击和影响。比如,“克隆”技术的出现,使生命的唯一性和尊严受到挑战,原来的伦理和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2000年6月26日科学家宣布人类的基因组草图已经完成,这意味着基因密码即将破解,人们在欣喜若狂的同时不免忧心忡忡。喜的是,人类距离最终揭开自身秘密的那一天已经不远,人们将可以按照意愿来塑造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忧的是,基因技术是否像核技术那样,成为悬在人类头顶的又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原有的家庭伦理和现有的婚姻制度等也都受到挑战,如家庭作为哺养后代的功能将削弱、受到质疑等,人类又面临新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二)法律生存空间的扩大与道德生存空间的缩小 道德命令或道德要求不断转化为社会法律规则的趋势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强化。正如博登海默所言:“那些被视为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在一切社会中都被赋予了具有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这些道德原则的约束力的增强,是通过将它们转化为法律规则而实现的。”[1](P361)法律的加强显然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不得不承认道德的生存空间却由此而被挤压,以致会使人们产生某种误解:或许道德已经不重要,法律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换言之,人们会更加相信和依赖法律而忽视或淡化道德的作用。作为依法治市的试点,深圳自1992年全国人大赋予市人大立法权以来,已经先后制定和颁布了200多项法律、法规,成绩斐然。但在法律强化的同时,必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道德淡化的趋势,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是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惩罚而制定法律,法律强化的目的也不是要使人们放弃原有的良知或道德,而是为了强化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从根本上讲,制定法律最终是为了社会的有序与和谐发展,为了人类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而和谐与高质量的生活显然离不开人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品格。因此,法律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在强化法律的同时还应有目的地去拓宽道德的生存空间。 (三)道德的淡化趋势 道德的淡化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例如,“文化和艺术的多元化和丰富的发展,生活的艺术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更加注重追求审美的价值(美与丑)而淡化了对与错的道德与价值判断。”[2]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虚拟世界出现了。在虚拟世界里,鼠标和键盘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似乎与现实世界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没有任何瓜葛,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道德淡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这也可以称为网络对生活的异化现象。深圳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地区,2000年以来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网络用户和网民的人数迅速增加,到2000年8月全市各类网络用户已超过40万,有3万多人利用手机上网。[3]种种迹象表明,网民的数量还在迅速增加。从一方面看,值得欣慰,它表明深圳市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存在着一些隐忧,它有可能使部分人生活异化,道德约束力减弱。根据统计资料,深圳网民中30岁以下的占85%,18-22岁的占20.5%。年轻人的控制力和辨别力都不强,容易上当受骗,受诱惑和毒害,特别是对青少年。主管部门应该坚决取缔和打击非法网吧,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违背道德规范甚至违法行为,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加以有效打击,杜绝各种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