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国有企业要抓好两个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特区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深圳市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两个层面的问题

      深圳市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问题不是一个单层次问题,而是一个宏观和微观交叉的复合体。深圳市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两个层面的问题:

      1.从宏观上看,全市国有企业产业分布不合理,尽管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包括港口、码头、道路建设、交通、运输、水电、燃气等行业中占有支配地位,但国有企业在房地产、商贸、宾馆酒店等竞争性行业中也占有较大比重,而在工业中尤其高新技术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很低。根据1997年的分类统计数字,全市镇级以上工业总产值1365亿元,其中国有企业产值只有137亿元,仅仅占10%,集体企业产值62亿元,不到5%,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其他工业企业产值1056亿元,占77%。1997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产值474亿元,很明显,国有企业创造的高新技术工业产值还不到其中1/4。199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亿元,其中国有企业82亿元,占25%;集体企业8亿元,占2.5%;私营企业23亿元,占7%;个体、三资及其他经济成分175亿元,占53%。国有企业在房地产企业和酒店业中也占有很大比重,深圳的国有企业很大一部分靠房地产业起家的,早期的上市国有企业以房地产企业居多。深圳的大中型酒店宾馆大部分也都是由国有企业经营的。房地产、商贸、酒店业都是十分激烈的竞争性产业,深圳市目前每年各类型房屋竣工面积接近1000万m[2],按这个速度,以人均用房25m[2](包括住宅和办公用房)计算,全市常住人口每年应以40万人的速度增长才能消化所建房屋,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房屋空置率连年居高不下。深圳市商业竞争越演越烈,商业企业朝大型化、连锁经营方向发展。全市1万m[2]以上的商场11家,5千~1万m[2]的商场10家,连锁企业89家,门店661间。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1997年,国有商业企业商品零售额下降25%,国有控股企业商品零售额下降23%,集体企业商品零售额下降16%,私营企业商品零售额上升78%。全市主要酒店宾馆210家,共有客房2.26万间,床位5.45万张,其中星级酒店达81家,由于酒店数量过多,床位平均利用率才达到50%,盈利率下降。1997年全市酒店收入91.6亿元,实现利润才5237万元,经营收入利润率才0.5%,极其微薄,大部分酒店是亏损的。

      2.从微观上看,国有企业内部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尤其是1993年以前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都存在着内部产业结构多元化的状况,主业不集中,不突出。宝安集团在产业结构调整以前,拥有房地产、工业、商贸进出口、金融证券四大类二十多个行业。三九集团至今还以九大产业著称。康达尔公司内部有十几个行业,深房集团除房地产外,还拥有深房百货公司、海燕大酒店、百立贸易公司、荣华机电设备公司等非房地产企业。经营特许行业的免税集团除免税业务外,还拥有房地产、投资、商贸等许多产业。特发集团内部有多少个产业公司很多员工都搞不清楚。即使一些规模不大的国有企业,也是“五业俱全”,如宝安寰通农产品公司,净资产6000百元,除经营农产品出口业务以外,还拥有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四、五个产业。企业内部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使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大大影响了企业经营层次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加强,企业难以向纵深领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难以站住脚根。中浩集团曾拥有八卦岭的大片工业区,千百意商场、好世界酒楼等,由于产业结构分散,资金不集中,经营风险加大,如今公司处在破产的边缘。物业、金田等公司也因产业过于分散,近年来经营上处于十分困难境地。

      宏观和微观结合,抓好两个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深圳市国有企业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层面是从宏观上看,要逐步退出竞争性产业,减少在房地产、商贸、酒店业中的投资比重,增加在工业领域尤其是高新技术工业领域的投资比重。制造业不发达是进不了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制造业市场在全世界,而房地产业、宾馆酒店业市场局限在当地。四中全会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这就必须从发挥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有功能出发,给国有经济以正确的定位,即确定在哪些部门需要保留和发展国有经济,其中又需要确定在哪些部门国有经济必须占垄断地位或控制地位,在哪些部门国有经济虽要保留和发展但不必也不应该占垄断地位或控制地位,在哪些部门国有经济应该退出。根据四中全会精神,国有经济应在下述一些部门保留和发展:(1)满足居民的某些基本需要和社会共同需要的公益性部门。这些部门中的国有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如城市的公共交通企业,某些非盈性的环保设施企业等。(2)实施政府政策的政策性部门,这些部门中的国有企业也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在于保证政府的政策实施,如政策性银行等。(3)保障社会和国家安全的部门,这些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的首要任务是保障社会和国家的安全,即使能盈利,也必须以完成这一任务为前提,如武器制造企业、造币企业等。(4)某些自然垄断部门的企业。如铁路、电力企业等。(5)某些基础设施部门的企业,如港口、高速公路等企业。(6)某些高科技部门的企业,如信息产业企业等。在上述第1和第2个部门中,只有国有企业能成为这些部门的企业。而在第3个部门中,国有企业应该占垄断地位,也可以建一些国家控股或参股的企业,在有些部门(如高速公路)国有企业不必垄断,可以建一些国家控股或参股的企业,也允许建立非国有企业。在第5、6个部门,只要非国有经济有能力且愿意在这两个部门发展,应允许并鼓励,为了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必须兴建一些国家独资的、国家控股或国家参股而不控股的企业。上述六个部门以外的部门基本上属于竞争性部门,在竞争性部门国有经济原则上应该退。这样,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才能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有效地运行和快速地发展,并使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得以较好结合。

      高新技术工业是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1999年产值达到819亿元,但创造这么大的产值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才200多家,投资附加值如此之高,是一个大有潜力的投资领域。深圳市的一些国有企业已看到了这个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开始进行这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如宝安集团近几年已逐步退出了商贸、酒店、进出口、金融证券等行业,转向发展生物医药这个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新型装饰材料等先进技术工业,深锦兴近几年逐步退出了房地产、商贸、宾馆酒店等行业,转向发展电子科技产业,并已更名为“亿安科技”。在宏观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上海市的经验值得借鉴。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产业构建,起步于80年代中后期,领导班子一茬一茬换,但结构调整始终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开拓性。1996年,经历任领导精心筛选和培育成长的六大支柱产业,在主要经济指标替代传统产业,占据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之后,上海决策层又适时提出把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转为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扬长避短,加快发展以信息工程、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导。上海国有工业生产力布局的整体性调整,是同上海城市形态布局的“大翻转”紧密结合进行的。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要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重大决策以后,上海果断决定实行“两个转变”:城市功能从单一的生产功能转变为综合服务功能,产业结构排序从“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并据此明确了优先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发展三大重点。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带动了上海劳动力结构的大调整。新崛起的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和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据统计年鉴资料,上海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990年为413万,1998年锐减至290万,减少30%,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990年为218万,1998年上升至347万,增加了59%,其中社会服务业人员更是增势迅猛,1998年比上年增加11.3万人,增长24.1%,总数已达58.3万人。朝着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长远目标,上海决策层坚定地执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把国有资本集中到有利于提高上海综合竞争力和完善投资环境的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产业之中,实现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合资合作,出售资产、公开拍卖等多种形式有序地退出,为其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腾出空间。据权威部门统计,上海工业国有资产占全市工业总资产的比重从1990年的约80%下降到1998年的62.1%;而工业国有资产的总量却大幅度增加,1998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达到5433.59亿元,比1990年增长近10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