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0)12-0074-06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是近20年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缩影,她用20年的创新实践证明:中国在经历了迷茫、争论和创新之后,已经令人信服地走上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高速发展之路,以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改变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正在获得巨大的成功。 一、过去20年里,经济特区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题的发展观 1980年8月26日,随着全国人大正式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中国出现一个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经济特区。在中国人尚未为改革开放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这个启开国门,利用境外资本主义的某些资源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区,引来了人们充满疑惑的目光。建立经济特区的初衷是要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摸索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为刚刚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探路。具体地说,就是划出一块地来,实行特殊政策,特殊管理,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加工业。可以说,当初这种小“特”小试验的设想,只是一块“过河的小石头”。但是,这种小试验很快就在现实的发展中被打破。因为只要是触及到体制上的变更,任何一种小“特”都无法孤立而行,它们必然要引发各种相关的“特”为其运行的前提和辅助条件。于是,一连串的“特”在特区的发展中紧随而来,特区的小试验思路很快就演变成为社会性的大试验:特殊的税收政策,特殊的资金、货物、人员出入境管理,特殊的融资、信贷模式,特殊的企业所有制形式,特殊的土地使用管理,特殊价格体系,特殊的劳动用工制度,特殊的城市规划建设思路,特殊的政府架构和运作模式,特殊的人力资源引进和组合模式,特殊的住房发展和社区意识,特殊的城市化结构,特殊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等等。在所有这些“特殊”的背后,是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浪潮在涌动。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热潮,把特区演变成中国开眼看世界窗口,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学习市场经济的大学校。 特区的出现是中国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历史性反思的转折点。20年来,特区所要冲破的旧体制旧观念,是小农经济思想、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极左政治思潮以及“天朝上国”自尊心的混合物,它们在中国有根深蒂固的历史背景、社会基础和现实影响力,从不同的层面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因此,以特区为突破口,向旧的观念与体制发起冲击,是20年来中国人最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之一。回顾特区20年走过的历程,围绕着特区“为何要特”、“如何特”这两大问题,始终存在着各种意见分歧和观念冲突。客观地说,引发争议的往往是表层具体的事务,但在争议中透露出的种种分歧,却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制度背景,其实质和焦点并不在特区的发展本身,而在于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认识问题有着重大的观念冲突,正经历着一个重大的思想转变。可以说,这个冲突和转变是由中国人对民族国家命运的焦虑和担忧引发的,人们关注的是未来中国之路如何走的大是大非问题。在当时,这种焦虑和担忧不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而是萦绕大多数人的脑海中,这是一场全民族思想革命的具体反映。因此,在过去20年间,特区的发展态势常常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路标和思想解放的风向计,具有很强的导向和象征意义。 20年来,特区对中国发展的最大贡献不是深圳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本身的巨大成就,而是把邓小平改革开放的伟大理论演化为一种可操作的发展实践,并用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去影响了中华巨龙的走向。这个发展观的核心是:在不发达的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其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实现现代化,而不是其它。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的经济体制创新。我认为,过去20年特区的主要使命是开启国门,培育市场,在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因此,20年来,特区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创新为动力的发展观。在现代化建设的四大层面——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的发展中,特区采用的是经济优先的“五二二一”关注力分布模式,即,特区发展的关注点是“经济五,文化二,政治二,环境一”的模式。特区的经验证明:在中国现代化的初期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是非判断标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因此,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在迷茫、争论和摸索中勇于体制创新,坚持发展经济,就构成了特区过去20年发展的基本线索。 从中国改革发展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把过去特区出现的那些“特”,视为中央对深圳的种种优惠和恩赐是一种本质上的误解。以当时改革事业所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来看,所有这些“特”并不是一顿丰盛的免费午餐,更不是一次温馨而浪漫的蜜月旅行,甚至不是对一棵在风雨中飘摇的幼苗的特别呵护。它们是在社会主义在中国面临严重的挫折,蕴含着一种深刻危机时刻,人们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想象力,去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历史使命进行的一次全新的探索。特区的发展是对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做一次艰难的逆水行舟,对人们头脑中传统观念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洗礼,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全新诠释。其责任之重,压力之大,风险之恶,不光是对特区人的严峻考验,也是对全体中国人的一次大考验。因此,当年特区的“特”是对勇者的激励,是对创新者的支持。环看今天,不夜城璀灿的霓虹灯、世界罕见的经济繁荣和一座现代化都城的崛起,让每一位中国人心中荡漾着拼搏者、创业者的感慨和自豪。这也许是历史给高难度高风险事业开拓者的一种高额回报吧! 20年过去了,当初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几经风雨已成为今日的燎原之势,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深入展开。特区的发展观也已成为中国现代化思想财富的重要部分。世纪之交,特区人又在扪心自问:在新的世纪中,特区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特区的新使命是什么?特区应如何在中国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更新充实自身的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