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856X(2001)03-0045-0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的变革、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中国逐渐改变过去“政府办社会”、“企业办社会”的状况。这样,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团体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生活状况、推动文明进步,就成为日益重要的途径。志愿服务工作应运而生,受到政府、社区、民众的广泛欢迎,发展极为迅速。志愿工作(volunteer service)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注: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志愿精神在中国》第9页。)目前,中国有民政部门发动的社区志愿服务、共青团发动的青年志愿服务、卫生系统发动的医疗志愿服务、慈善系统发动的志愿服务、宗教团体发动的志愿服务等。其中,青年志愿服务的队伍庞大、项目众多、效果明显、影响广泛。至2000年底,全国共有8000万人次的青年为社会提供了40亿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建立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2.4万个,“一助一”长期服务对子达到250万对。江泽民总书记专门为“中国青年志愿者”题名,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志愿服务进行鼓励、表扬。如今,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改革、变迁日益深化,社会和民众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日趋强烈,也就促使志愿服务事业加快转型、迅速发展,包括组织结构转变、服务内容丰富、工作领域拓展、人员素质提高。本文着重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志愿服务结构转型问题。 中国社会转型与志愿服务的转型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它以结构转换为核心,带动社会体制的转化、利益的调整、观念的变化。(注: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这种转型既带给志愿服务发展机遇,也带来诸多挑战。从国外情况看,促进志愿领域发展的压力至少有三个来源:来自基层的主动积极的热衷者,来自体制外的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注:[美]赛拉蒙:《第三城的兴起》;李亚平、于海主编:《第三城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面临国内外的压力,志愿服务的转型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市场化与志愿服务的需求导向 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的大潮冲击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对志愿服务也有影响。市场经济的特征体现在社会精神方面是世俗化和利益化。世俗化和利益化有利于解除传统的束缚人们的精神包袱,如不受上帝、神灵、迷信等虚幻因素的制约,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与活力,创造社会财富;但也造成人的精神失落和人生迷惘,导致社会不健康因素甚至病态因素滋长。(注:谭建光:《社会转型时期的志愿服务与人文精神》,《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志愿服务受世俗化和利益化潮流冲击,逐渐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在中国古代社会和欧洲古代社会,志愿服务的前身——慈善事业,主要是贵族阶层、富裕人士向社会表达慈善之心的事业,因此受捐赠者、服务者的意愿影响较大。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志愿服务逐渐成为社会化的事业,更多地是适应社会需要、民众需要。如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最早诞生志愿服务团体的深圳经济特区,由于外资企业特别多而导致劳资纠纷频繁,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特别多而产生生活适应的困难。志愿服务团体所设立的维权服务(维护合法权益)、外来工生活服务(提供咨询和帮助)特别受欢迎,项目发展非常快,成为闻名全国的名牌。目前,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城乡居民遇到许多新的困难、新的问题,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日趋强烈。这正是中国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的时机。 (二)民主化与志愿服务的民间色彩 世界现代化推动着民主化的潮流,尤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各个国家,“市民社会”界定了这些国家一度被剥夺的、而现在正力争重新创造的东西,即一个自治的社团网络。它独立于国家之外,在共同关心的事物中将市民联合起来,并通过他们的存在本身或行动,能对公共政策发生影响。(注:[英]泰勒:《吁求市民社会》;汪晖、陈藏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1页。)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民间社团产生并补充、代替部分政府功能成为值得注意的趋势。志愿服务过去是以“为人民服务”、“社会公益”、“学雷锋活动”的形式,由党中央领导,各级政府、工青妇等组织实施,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官方色彩。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小政府、大社会”体制目标的确立,允许和鼓励民间成立志愿服务的团体,承担各种服务功能。当然,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这些民间的志愿服务团体仍然要与政府部门、官方团体保持密切联系,甚至挂靠、依托这些部门。但是,其民间性、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征日益明显。例如,在中国青年志愿者系统,内地都根据团中央的惯例,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服务站”;而沿海开放地区的深圳市、番禺市、南海市则受港澳文化影响,建立“义务工作者联合会”、“义工服务站”,突出民间色彩,便于对外交流。这就突破中国过去“大一统”的模式,突破统一名称、统一面目、统一框架的限制。志愿服务的民间色彩和灵活特点增强,有利于适应社会变迁复杂性的需要,不断改革调整、发挥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