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隐忧

——来自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的报告

作 者:

作者简介:
余逸群 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原文出处:
《青年探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民族是危险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良好社会公德的民族肯定是充满希望的民族。北京作为中国的首善之区,其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如何,直接决定着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程度的高低,尤其是在当前北京正积极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之际,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好坏,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正是我们开展“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状况”调查的基本意向。

      这次调查的时间为2000年5月至9月,在北京一些大、中学校共发放问卷1800份,同时辅以个别访谈、实地观察、资料收集等方法。在发放的1800份问卷中,回收有效问卷1782份,有效率为99%。其中,男性占54.2%,女性占45.8%;中学生占55%,大学生占45%;党员占2.4%,团员占72.2%,少先队员占13.0%,群众占11.7%。通过对1782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从中了解当前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状况。

      一、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现状

      青少年社会公德是他们社会道德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对作为公民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它的要求往往十分具体、清楚、明确,甚至一目了然,一望即知。正是依据社会公德的这一特点,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同青少年社会公德相关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从他们的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三个维度,全面审视当前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现状。

      (一)现状之一:公共卫生不卫生

      在公共卫生方面,当问及“您对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的看法”时,19.1%的青少年认为“很普遍”,38.5%的青少年认为“普遍”,22.7%的青少年认为“不普遍”,17.6%的青少年认为这类情况“很少”。由此可知,约占六成被调查者认为青少年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的现象较为普遍。随地吐痰,可算是我们的“国粹”了。一个世纪以前,孙中山先生在一艘从檀香山回广州的外国轮船上,看见一位脑后蓄着长辫子的同胞,把一口浓浓的黄痰吐在鲜红的地毯上,不由得感慨万千,一直萦记心头,并以此事为例,欲唤起我国民众的文明修养。时过了一个世纪,我们脑后的辫子已没了,现今的青少年代之以各种时尚的发型,一些前卫的青少年还把自己包装成“金发碧眼”,但这一陋习仍然没有被消灭而被传承下来。“如果说有所改观的话,那就是吐痰之后,有的人还要用脚去蹭一蹭,或许是为消除痰迹,表现得文明一点,但事实上却一点也不文明”这是一位大学生在访谈时就此问题向我们发表的看法。

      与随地吐痰一样,随手扔杂物也成为不少青少年的不良习惯。在回答“当看到有人乱扔果皮纸屑时,您会怎么做?”时,选择“上前制止”者仅为12.1%,选择“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者为35.9%,而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者高达44.3%,选择“扔个果皮算什么”者也占6.8%,后两项之和高达51.1%。这反映出目前占1/2多的青少年缺乏公共卫生意识和行为。难怪在许多大学、中学的宿舍、教室、花园、体育场馆等处,经常可目睹随手扔烟头、废纸、果皮等废弃物的现象。

      在堪称“大雅之堂”的公共场所都能够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那么在“藏污纳垢”的公共厕所的不文明举止就更加放肆了。对问题“您对上厕所后不冲水的看法”,认为“很普遍”的青少年达12.6%,认为“普遍”的达28.5%,认为“不普遍”的达30.4%,认为“很少”的达26.1%。这表明约四成强的青少年认为这种不顾公共卫生的恶习仍较普遍地存在,并且认为“自己有时也会这样做”的高达34.1%。这就不难理解尽管在许多学校公共厕所的墙上都有醒目的“小便入池,大便冲水”之类的告示,但实际情况却很糟糕。有的学生戏称“学校食堂的美味佳肴香满校园,学校厕所却臭气熏天”。

      我们还注意到北京的青少年特别爱嚼口香糖,对嚼剩下的口香糖残渣的不同处理,同样也能体现出他们公共卫生状况的好坏。我们提出“修整一新的天安门广场已粘有许多口香糖残渣,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问题,请青少年回答,虽然74.4%的人认为这样做是“不文明行为”,但仍有25.6%的人对此持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中9.4%的人认为“习惯成自然”,9%的人认为“我也干过,不吐咋办,也不能吞下去”,8.6%的人认为“垃圾箱太难找”,6.6%的人认为“多数是外地人干的”。爱嚼口香糖是个人自由,但把嚼过的口香糖用纸包好投进垃圾箱而不是随手乱扔,这一举手之劳,折射出青少年是否具备公德意识的修养。1999年8月22日《北京青少报》上有“小小口香糖 困扰大广场”一文,可作为对此问题一份鲜活的佐证材料。文章提到,整饬一新的天安门广场向游人开放不足两个月,小小的口香糖残渣已成为广场管理者的一块心病。其中一块地面砖长100厘米、宽50厘米的范围内口香糖残渣结成的“黑点”竟达6个。游人中,以年轻人占绝大多数。

      (二)现状之二:公共秩序无秩序

      目前,我国正进入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明的崭新时期,尤其是北京这样的首善之区,已呈现出个体与公众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青少年举手投足无不关系和影响着社会公共秩序、社会利益,涉及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方式。那么,北京青少年对此做得如何呢?这可以从他们对“在食堂买饭是否排队”,“公共场所是否大声喧哗”,“上课是否迟到早退”三个问题的看法中表现出来。在被调查者当中,39.6%的人认为现今青少年普遍存在“在食堂买饭不排队”的现象,54.2%的人认为青少年普遍存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现象,38.3%的人认为青少年普遍存在“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他们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如同遵守社会公共卫生一样,也令人堪忧!按说遵守公共秩序是人类最基本的理性,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具有同等的约束力。没有秩序,则任何校园的公共活动均无法实施。这一简单事理,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大中学生理应知晓,可他们中的一些人仍是不能自觉地履行人们在长期公共生活中所约定俗成的道德经验和行为习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