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1.0,G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245(2000)06-0046-04 在对青少年的施教中,老师、家长及专职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们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逆反心理现象的严重存在,同时又表现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状态。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动摇。为此,揭开逆反心理的实质,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它的良策便摆在我们面前。 一、逆反心理及其一般的心理机制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矛盾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二、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它在对态度的作用中,主要是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这是因为无论什么人(不包括思维不健全者),他怎样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在其心理上都是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这些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即是拥护、支持、顺从态度,还是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说是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一般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而不理解的有关信息和观点,则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这些对新观念、信息的情绪感受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当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去抵制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作为逆反心理的第三个构成要素,行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即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不但加深了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而且为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可有效地预防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主观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该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该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该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识无意识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什么教师的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的苦口婆心的相劝,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其认识是不坚定的和易动摇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其认知事物和问题时的偏差太大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一些正常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面而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2、客观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学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