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去年底的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8.2%的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这表明,青少年是网络使用和网上交往的主体。青少年网上交往行为具有多种特点,同时,青少年网上交往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伦理道德问题、情感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个人安全问题等。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从客观方面看,是网络媒体及网上交往本身存在着一定缺陷、网上交往环境较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从主观分析,则是青少年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完成,他们对网上人际交往特点缺乏深刻认识,因此,对青少年网上交往中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同时,加强教育、对青少年网上交往行为进行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网上交往特点 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行为不同,它具有这么几个特点: 1.交往方式的间接性。网上交往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的非直接性交往。文字虽然可以描述形象、传情达意,但传达的是经过刻意加工的信息,描述的是精心包装过的形象,这些信息与形象往往具有很大的虚拟与虚假成分。香港小童群益会的调查发现,被调查青年中有七成以上通过互联网交朋友,其中48.6%的人承认在网上曾向朋友撒过谎,或者用另一身份结交朋友,而“ICQ(网上聊天)使用者在网上说谎的理由包括保持隐私、保护自己或美化自己去吸引朋友。”(注:《互联网对香港青年的影响》,《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第52页)网上交往为交往者(尤其性格内向者)提供了较大的交往空间,有利于网上人际关系的迅速建立,但其所存在的负面性和强烈的理想色彩则又不利于人际关系的稳定和纵深化发展。 2.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与间接性相关的是交往角色的虚拟性。角色虚拟化是网上交往的一大特点。人际交往中交往者往往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交往环境和交往关系不同,交往角色也会发生变化。现实交往中的角色来源多样化,是直接、真实、稳定的,与此不同,网上交往所扮演的是一种虚拟角色,它具有“获得性、间接性、匿名性、体验性、丰富性或多样性、创造性或想象性、个人性、自主性、变换性、单一情景性、缺乏责任性及缺乏内在统一性。”(注:杨宜音、陈午晴、徐冰:《互联网络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网络世界》第46期第48页)角色虚拟一方面使交往者处于相对平等、无直接厉害关系冲突的交往位置,从而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但另一方面,匿名性、变换性、缺乏责任性等又限制着网上人际关系朝纵深化方向发展,还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用。 3.交往行为的直接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和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决定了交往行为的直接性特点。网上交往中,交往者来去自由,行动方便,若碰到不喜欢的对象或遭遇尴尬局面时可即时退出,或以新的角色身份重新进入交往。在思想感情传达上,交往者可以大胆直抒胸臆,不必象日常生活中那样吞吞吐吐,或胆怯害羞,容易到达交流的较深层次。在交往对象选择上,交往者可通过ICQ或www征友方式来直接选择交往对象,并利用E-mail等形式直接进行交往。在信息传递上,ICQ、E-mail等网络形式能及时、方便、快捷地传递交往信息,这更加强化了网上交往行为的直接性。与直接性紧密相连的则是交往行为的随意性和缺乏责任性,这同样会使网上交往行为肤浅化。 4.交往关系的平等性。间接性、虚拟性、直接性特点又决定了网上交往关系的平等性特点。按照结构形式,人际交往可分为两种:横式交往和纵式交往。虚拟条件下青少年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不存在上下级、长晚辈那样的垂直型关系,交往似乎变得更加平面化,属典型的横式交往。不仅如此,网上交往的虚拟性还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同事等种种“横式”交往“圈”限,从而使得交往更加自由、平等。 从交往关系来看,网上交往类型主要是“网友”。所谓“网友”,就是“网上朋友”。朋友有两个明显特征:交往主体在交往关系中的平等性,交往行为的道德性。前者在网上交往中得到了强化,后者则有所削弱。与一般意义上的朋友相比,伦理道德对“网友”的约束性较小,这既强化了“网友”交往关系的平等性,也使交往关系具有较大的易变性。 可见,作为人际交往形式,网上交往固然有其快捷、信息量大、直接平等等特点,但也存在着较大不足。通过教育等途径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网上交往的特点对青少年网上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确处理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 网上交往属精神性交往,它是现实交往的必要补充,并且和现实交往存在着转化关系。现实生活中交往者可凭化名或虚拟身份到网上交往,例如教师可化名以E-mail方式帮助有思想包袱或心理负担的学生。网上交往发展的方向和结果往往又是现实交往。在交往中,现实交往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交往关系的确定性、伦理道德规范性等特征而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网上交往充其量只是一种补充,其重要性是无法与现实交往相比的。但从网上来看,有些青少年由于过分沉溺于上网和网上交往而对现实交往产生了较大影响。首先,迷恋网上交往使得一些青少年大大减少了参加日常社交活动的时间,其次,热衷于虚拟交往使部分青少年疏远了现实的人际关系。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超过5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1/4的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认为,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和他们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成反比,因此他怀疑:国际互联网会不会制造一个充满孤单者的世界?(注:《网络成为人际交往的陷阱》,《科学时报》2000年2月2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