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0)05-0102-07 同辈交往是青少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研究青少年同辈交往,可以更好地认识其本质,引导青少年通过积极的同辈交往得到更好的发展,使青少年同辈交往成为系统教育的重要补充。 一、同辈交往的独特性及其价值 (一)同辈交往的概念 同辈交往原意指在年龄相同或相邻的群体中发生的人际交往,但由于社会对于青少年群体的独特关注,现通常专指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交往。 同辈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说,同辈交往指青少年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品的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同辈交往指青少年群体中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亦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具有普遍性的联系,它对于人的生活与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处于人生探索阶段,价值体系的形成和个性发展都处在关键阶段,并且他们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从属地位,同辈是他们进行自我评价的首要参照系,因此,情感定向性质的同辈交往对于他们有着远超越成人的独特影响[1] (二)青少年年龄特征及其同辈交往的独特性 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敏锐和个性不成熟集中反映在偶像崇拜一反权威、渴望自我表现—害怕自我表现、追求独立—逃避独立等几对矛盾上。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之后,伴随着生理成熟、性意识萌发和成人感的出现,他们急切需要建立摆脱“儿童”刻板印象的新的自我概念。为此,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明星人物往往首先吸引他们的注意而成为他们认同和崇拜的对象,影视明星、当红歌手、体育英杰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与此同时,他们反感成人社会惯常的将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不喜欢被命令、告诫、劝说和指引,而喜欢自己作决定从而显示出反权威倾向,因此反权威的代言人往往受到青少年同辈群体的欢迎和尊重,并易于成为他们的代表。 存在主义哲学家卡穆斯说过:人一生的全部努力,都在于使自己相信,生活不是荒谬的。也就是说,人活着必须有理由,必须有价值。而人的价值首先从被别人承认来获得,对于自我意识敏感和个性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更是如此,所以,青少年尤其渴望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但是,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高度敏感,他们的被评价压力也比一般成人更大,有更多害怕失败的焦虑,从而就出现了当表现机会来到时又害怕表现。 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成人感出现的自然后果,是青少年开始追求独立,喜欢自己作决定,反对教师或家长仍然将他们看成是孩子,更不喜欢成人社会依然用简单的命令、告诫、指引的方式对自己施加影响。他们希望被尊重,希望成人用商讨的方式同他们讨论问题,希望由自己来作同自己有关的决定。但是在过度保护、过度引导、过度压力下成长的青少年,实际上独立承担责任、控制情境和周到决策的能力又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过度的保护使他们丧失了许多机会,不能经历本该由自己经验的事情,而且学会了依赖;过度引导使他们丧失了接受挑战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且学会了被动接受影响而不是主动思考的习惯;过度压力则限制了他们经验的范围和心灵的自由,限制了他们想象的空间[2]。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当独立的要求成为生活现实,他们必须承担责任时,有关情境不明确引发的焦虑又常常使他们表现出软弱、无能和退缩,从而又愿意回到依赖的状态,逃避独立和责任。 独立的前提通常是自立,发达国家青少年的独立性除有家庭的鼓励和文化传统的强化外,个人较早经济上获得独立地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关研究证明,由于中国家庭较为普遍的过度保护,青少年学生独立性和个性成熟程度低于发达国家同龄青少年。依赖和独立成了许多青少年矛盾的行为方式,常常出现一只手伸出向家长要钱、要名牌,另一只手伸出要独立。 偶像崇拜—反权威、渴望自我表现—害怕自我表现、追求独立—逃避独立等矛盾的心态和行为,常常使青少年行为不能按照成人社会期待的轨道发生,并引起与成人的冲突。这种矛盾情况的存在,使得青少年与成人社会的分离加深。当青少年不能对成人社会产生很好的认同时,关注心态与行为状况倾向一致的同辈群体,发展自己的同辈交往,就成了青少年生活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也正因为同辈交往是青少年社会生活与成人社会相疏离的补充,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也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青少年的同辈交往问题尤其应当受到关注[3]。 二、同辈交往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同辈交往的社会比较压力及其作用 儿童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自我意识的水平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的广度与深度都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进行自我选择的能力也相应提高。这种变化的一个直接效应,是青少年进行自我评价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 无论从动机的出发点来说,还是从评价所涉及的内容说,青少年的自我评价都倾向于是社会性的。由于更多的时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进行社会性评价的绝对标准,青少年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同辈群体的状态进行对比,才能够对自己的状态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这种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比较。实验表明,在缺乏客观的物理标准的情境中,青少年自我判断的确信程度会下降,此时他们要求知道别人的判断,并将自己的判断与同辈群体的判断进行比较的倾向明显加强。青少年面临的情境越是偏于社会方面,越是缺乏客观标准,他们要求进行社会比较的倾向也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