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繁荣的经济、高度的民主政治、文明的道德风尚,更要有健康上进的文化。去年发生的“法轮功”事件再次警示我们,亚文化在当今社会很有市场。一旦我们忽略、放松社会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恶剧还可能重演,甚至破坏力还会更加严重。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人才竞争的对象,也是社会亚文化的竞争对象。因此,怎样引导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统一,是今天乃至将来思想教育颇为关注的社会课题。 一、对青年亚文化的理性分析 青年文化是青年的活动方式以及由其活动所创造的以青年为载体、以独特的价值取向体系为核心的精神成果与模式的统称。青年文化是青年社会化的产物。一般对青年文化的理解是:“青年人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以青年为中心而提出的文化。”现时意义上的青年文化则指:“青年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和价值,他们主张遵从与成人不同的规范。”青年亚文化一词的含义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60年代以前,我国青年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基本和谐统一;十年动乱使社会文化遭到很大的破坏,开始出现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甚至还看到有明显的群体对抗、群体越轨等意想不到的行为发生。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变迁,青年亚文化大概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全盘西化”否定传统文化 “全盘西化”这一文化主张是30年代陈序经教授系统提出来的,当时是为了反对复古思潮。而80年代坚持全盘西化文化观点的,大多是青年学子和激进知名学者。他们普遍认为,封闭僵化的文化传统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思想障碍,所以,对传统文化必须从整体上加以否定,绝不能搞什么一分为二。同时,他们认定,西方的道路就是典型的现代化道路,西方文化代表了现代化的正宗。中国要搞现代化,就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而必须全盘西方化。 2.以追求内心超越为主的神秘文化 所谓神秘文化,是人类对未知世界——超常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运用内心体验等非常规的语言和行为,来进行表述和阐释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如青年人群中出现了“周易热”、“气功热”等。他们试图寻求一个超越本源、唯一存在、绝对统一的永恒世界,渴望达到一劳永逸、自我完美、包融万物的理想境界。这种亚文化现象中的一些人是在经历过1989年醉心西化而碰壁后,转而沉缅于东方神秘文化,由外在超越转为内心自求,采取了非理性的消极退隐的生活方式和情趣,经文化追求和现实心态的交合融汇,形成了一股亚文化热潮。 3.以追求感觉为主的反文化 反文化是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新概念,是从主流文化的负面引出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反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有人把反文化用作谤词,用以指缺乏教养、堕落、异端或离经叛道;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反文化则意味着希望和拯救,意味着一种独特的,或许就是最后的使人类走出灭绝之途的机会;也有人认为反文化主要是以对传统道德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反叛为特征的“痞子文化”。根据《国外社会学》1991年第3期所载英格尔的《文化与反文化》的概括,西方反文化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1)与社会主导价值具有强烈对抗性的观念意识,如文化观、人生观等;(2)和社会主导价值相背离的一种生活方式,如颓废、吸毒、性混乱、斗殴和追逐时髦;(3)出现了一套独特的文学和艺术,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具有理论形态又富有社会影响的亚文化。那么,中国的反文化有没有表现出上述西方反文化的三个特点呢?有。比如文化观上偏重看西方电影,读西方人生经验书籍。人生观方面对集体主义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出现了“雷锋精神过时了”、“他人就是地狱”等带有追求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有的甚至发展到结伙吸毒、性乱、追求试婚和沉溺于娱乐场所的精神刺激。有的迷恋庸俗作品无心向学。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后现代的亚文化现象。其人生观特点可以归纳为10种:(1)有钱就有一切的成就观;(2)及时行乐的生活观;(3)寻找感官刺激的乐趣观;(4)尔虞我诈的竞争观;(5)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6)拼命、称霸的英雄观;(7)等价交换的友谊观;(8)个人中心的社会观;(9)坑蒙拐骗的能人观;(10)巧取豪夺的市场观;等等。实际上,这些特点也是他们的行为准则。 4.以形象文化追求个性重塑 自80年代以来,在各地的马路上、校园里,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一批批青年男女身着“花衣服”、“喇叭裤”、“明星文化衫”,染黄头发,脚穿“懒汉鞋”,男带耳环,女涂指甲,男胸挂玉,女胸挂观音,等等。一切以新奇、合群为主调,从求异而形成了一种追求个性的独特文化。这种亚文化表现了青年人的不同心态,影响着不同类型的青年群体,对青年起到很大的号召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青年亚文化是一种有限度的青年越轨文化。从表面上看,一个叛离的知识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是必然的、功能的发展,是市场化开放社会的产物。因此,有必要积极探讨怎样引导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相统一的问题。 二、正确引导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相统一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