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义能够“合理”吗?

——对合理利己主义道德原则的质疑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社会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究竟应该信奉怎样的道德原则,目前理论界尚存在诸多的争议。但与理论界的疑虑与争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当今中国人的行为实践中,却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选择了合理利己主义的处世之道。一些人甚至认为这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最合乎理性的道德选择,还有一些人则声称这一原则是超越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之上的一种全新的“第三种道德”。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本文拟就合理利己主义道德原则作一理论剖析。我们的分析将表明,合理利己主义恰恰是不合理的,因而它无法成为我们所应信奉的基本道德原则。

      合理利己主义伦理原则的思想史考察

      对人类思想史的考察表明,利己主义的伦理学说是建立在人类的所谓生存和发展的利己天性上的。这种理论认为,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就天性而论是利己的,这是人作为动物所有的一种自然本能特性。在古希腊伦理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那里,便已论及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生物倾向性”。他认为人一方面是理性的政治动物,另一方面人又还总是自然界的一种生命存在,故总有利己的欲望和冲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中世纪宗教神学则使人性的探讨走向了异化。中世纪的伦理学家们承认了人有利己的天性,但认为这和神性相离,因而是应遭诅咒的“恶”之品性。但这种对利己倾向的诅咒,并未真正消灭人的天性中真实存在的利己欲望的骚动。相反,即使在宗教神职人员中,也正如《十日谈》中尖刻讽刺的那样,有相当多的人是一些道貌岸然的利己主义者。

      所以,文艺复兴运动对中世纪的以神性压抑人性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人性问题上,一大批思想家们的观点惊人地一致,这就是承认人的利己天性的合理性。他们认为利己心是人固有的权利,道德应从这种现实的人性出发。这种思想经过启蒙思想家的论证和发展,到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那里得到了全面的阐述,并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所谓合理的利己主义思想。主张合理的利己主义的思想家们坚信,人就其本性来说是自私利己的。但人的群体性生存本性又决定了每个自我必须对这种自私利己之心有所克制,在追求个人幸福的时候要兼顾他人的存在。否则,利己的追求必然要受到他人的干扰和阻碍,最终势必危及利己心和自身幸福的实现。为此,费尔巴哈曾有过如下一段著名的说法:“为了自保为了享受幸福,与一些具有与他同样的欲望、同样厌恶的人同住在社会中。因此道德学将向他指明,为了使自己幸福,就必须为自己的幸福所需要的别人的幸福而工作;它将向他证明,在所有的东西中,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

      由此可见,合理利己主义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必然产物。这种伦理道德原则把呻吟于中世纪神性压抑和专制下的人性解放出来,这无疑具有历史的进步性。而且,合理的利己主义理论还有一个可取之处,这就是它并没有只停留在自私利己的自然本性中认识人,而且还同时意识到人总处于与别人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我们暂且不论这种伦理主张在实践中是否可行,但至少在理论上它强调必须兼顾他人,自我节制地去追求个人的幸福的观点比之彻底的利己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无疑要合理一些。

      合理利己主义的窘境与实质

      然而,合理利己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不合理的,因为它不可避免地要在生活实践中使人陷于窘境。

      我们知道,合理利己主义内含了一种最基本的逻辑:人是自私的。从人是自私的基本点出发,这种理论仅把自己视为目的,而他人只是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这一点无论是合理利己主义理论的倡导者,还是信奉者都明白无误地承认的。费尔巴哈就说:“爱别人,就是爱那些使我们自己幸福的手段,就是要求他们生存,他们幸福。因为我们发现我们的幸福与此相联系。”爱尔维修则声称,“如果爱美德没有利益可得,那就决没有美德。”但是,显然所有的人都要把自己视为目的,而把他人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这样的结果是目的与目的、手段与手段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而且,冲突的最终结果又不可能做到合理地自我节制。因为合理的自我节制只是为了实现自我幸福这个利己目的的一个手段。如果这个利己目的也在节制中丧失了,那么,不仅自我节制的手段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失去目的手段本身也就不再可能存在了。

      因此,合理的利己主义在实践中最终无非是两种结果:其一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行为的出现。因为手段要服从于目的,“合理”作为手段是为利己的目的服务的。当手段无法“合理”时,目的就会使得他放弃这种手段,采取极端自私的行为来实现利己的欲望和目的。这种由合理利己主义走向极端利己主义的情形,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是屡见不鲜的。其二是利他主义与自我牺牲行为的出现。这是合理利己主义在实践中的另一个比较罕见的结果。也就是说,当“合理”的手段与“利己”的目的发生冲突时,行为主体能自觉或被迫地牺牲目的,以维持手段的合理性。而这必然或多或少地以自我的某种牺牲为代价。爱尔维修虽然竭力宣称“人都为利己的目的而存在着”,但他自己的一生却表明他并没有去追求这一目的。他在反对专制政府和天主教会的斗争过程中,在书被焚毁、人身遭到攻击迫害的情形下,依然著述不止。这正如狄德罗指出的那样,显然不是自私的目的所能解释的,而是一种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热忱使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