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价值冲突及应对策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健彪(1960—),男,山西人,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学士。 郭健彪,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原文出处:
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形成,世界经济已被纳入共同全球发展网络。资本的扩张本性和发达国家欲控全球的利益需求,引发了强势与弱势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性冲突。全球化不等于世界政治经济的一体化和西化,并且同现代化有明确区别。趋利避害,积极参与和施加影响,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国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的相比较优势,才能在全球化趋势中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目前,“全球化”已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有关全球化的文章在各种报刊上可谓汗牛充栋。尤其是中美双边协议达成之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加快,各种媒体常可见有关全球化的文字。的确,战后随着以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飞跃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市场经济体系不断扩大,国际经济组织相继建立和发展,世界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各国经济越来越易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全球化进程加快,并达到了一个质的转折点。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次机会,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当前,随着双边和多边谈判的连续完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指日可待,中国应主动、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更为国人所共识。在这同时,我们须看到的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正逐渐向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扩展。由于资本的本性驱使,经济全球化并非像有人认为的那样是给全人类带来福音的普照之光。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具有民族特性、阶级特性和利益差异甚至对立,由此必然产生种种价值性冲突。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有助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使我们能有一个清醒、理智的态度,以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发展。本文拟对此作出若干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现实

      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标志应有“三化”,即“信息化”、“市场化”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跨国化”。换一个层面说,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行为的主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活动,是生产力发展推动市场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的扩展,从而使世界经济逐步融合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的客观发展过程。就客观现实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进程。同时,笔者以为,只有承认世界政治和文化多样性的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才是更接近于现实的一种现象。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隐含着在经济关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种种矛盾。

      (一)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为之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也将发展中国家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边缘地带。冷战结束后,尽管世界仍是两种社会制度和多种经济模式并存,但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已相继向市场经济转轨,世界经济体制基本上再度重新统一,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前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市场经济体制作用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资本将追逐利润的触角伸向世界每一个角落,国家和地区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链条日益紧密,经济主体间的依存度增加,世界经济渐趋被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全球发展网络中去。由于资本的不断增殖与扩张本性决定,可以说,从资本跨出国门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到了20世纪90年代,资本与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规模更大,涉及范围更广,“全球化”的特点更加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连创历史最高纪录、资金的大规模流动和跨国、跨地区、跨大洲的企业购并,致使世界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展。但其中须注意的是,这一进程的主导权、控制权始终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它们从中得到的是良好的效益和巨额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受控制的处境中,它们不仅是国际垄断资本剥削的对象,而且常常成为资本全球化的受害者。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金融信息技术的掩护,发展中国家大量资金外逃、转移,西方投机资本乘机频频发难,毫无阻拦地冲击本已相当薄弱的金融体系。这是问题的一面。

      另一方面值得提示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的全球发展网络日渐形成的同时,西方国家的“一体化”也在加速进行。跨国直接投资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如美国、欧盟15国等)。而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跨国直接投资实际上在相对减少。跨国、跨地区以及洲际的企业购并活动也主要是在西方世界进行的,强强联合是当今国际经济中的普遍现象,例如,1999年1—10 月的全球主要兼并案均是在欧美国家内部或之间进行的。其中美国国际微波通信公司以1290亿美元并购美国第三大长话公司斯普林特公司,创造了世界历史上公司并购金额最高纪录。[1]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既无能力去兼并西方的企业。同时绝大部分也似乎不具备与这些企业合并的“资格”。这种状况说明,发展中国家事实上已被抛到了经济全球化的边缘地带。

      (二)科技的飞跃发展,为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创造了新的条件,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技术上的基础,并也相对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科技上的距离。八十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迅速发展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以最为便捷的方式沟通了各国、各地区、各企业、各团体以及个人之间的联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使国际信息交流量大增,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变得更加便利,扩大了各公司与全世界消费者建立联系的能力。快捷的信息传输使世界经济面貌为之一变,国家、地区间的市场界限日渐模糊,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由于这次新科技革命主要是从美国兴起,日本和西欧各国随后迅速推进,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中心区和三角地带,所以,一位西方学者曾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全球化=世界中心区域的紧密网络化”。但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需要雄厚的科研力量、昂贵的设备器材、巨额资金和良好的基础设施,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不仅难以跟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脚步,而且被西方国家越拉越远。

      (三)跨国流动资本规模的扩大直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跨国公司已能通过价值链在全球布局,进行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成为被动受体。在跨国公司的主体推动作用下,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自由度扩大,数额剧增。有资料表明,近年来,世界贸易以三倍于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速度在扩大,数百亿美元的国际流动资本贪婪地在全世界寻找盈利场所。凭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资本在国际间进出频繁,已成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并进而引发和产生了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比生产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走得更快,覆盖的范围更广,它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在全球畅通无阻的流动。其结果是,国际资本将各国经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各国对世界经济依赖程度增加,全球化特征凸显。然而,我们须看到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属于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仅仅是它们的投资对象、生产基地(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和产品销售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