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七大宗教之一的中国道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博大精深,几乎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包括气功、八卦、《周易》、阴阳、五行、中医、针灸、数术、巫术等等。鲁迅先生曾感慨地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近些年来,理论学术界对道教的形成及其文化涵蕴、玄道的根旨、方仙道的精神旨趣、丹道理论及性命学说以及道教与社会、政治、科技等的关系、道教及其思想对中国人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等等都有见仁见智的深刻论述,著述颇丰,但对道教生态伦理学的哲学涵蕴却探讨不够、论述较少。笔者试就这一论题作一浅陋文章,以求教于广大专家和学者。 一、重人贵生的人生价值观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道教在研究人和世界的问题上,采用了一条由重人贵生到人物睦邻的路线,其生态伦理观是在其人生价值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又上升到人物睦邻的自然宇宙观。因此,我们在研究道教生态伦理观时,不得不研究其人生价值观和自然宇宙观。这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的,也是本文题目之所故。 在研究宗教时我们发现,不论宗教的形式如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所关注的对象不是人类的肉体,而是人类的精神。在它们的眼里,肉体及感官所带来的一切欲望都是罪恶的,都是要被努力丢弃的。宗教的目的只在升华人们的精神,宗教的各种仪式都是使精神升华的一种手段或工具。所以,各宗教都重视修炼,而修炼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存天理,灭人欲。比如,佛教的最高宗旨就是修炼成佛,即通过礼佛、功德、诵经、打坐、口宣佛号等仪式,清除来自世俗的杂念,压制肉身的欲求,使人达到一种“无我”、“四大皆空”的精神境界。其它的宗教诸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也都是注重精神的修炼,而忽视甚至鄙视肉体的存在。即是说,大多数宗教都没有正确处理好肉体与精神的关系。这也是邪教能够常常利用宗教来残暴人们的身体、杀戮人们的性命的原因之所在。 而中国的道教虽然在几千年里传播不广(仅限于中国和东南亚一带),但在处理肉体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上,它最为直观,最为合理或科学。道教与其它宗教的一个突出的区别就在于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佛教讲修成正果,基督教讲死后升入天堂,伊斯兰教则认为信徒死后回到真主那儿,它们一致构造的是一个人死以后的世界,它们都在研究人死后如何升天的问题。而道教却恰恰相反,它不是研究人死以后如何,而一直致力于研究人如何才能长生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道教可以称为是关于人体生命的宗教。珍视生命,重人贵生,是道家、道教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亦是其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之一。从《老子》所强调的“自爱”“摄生”、“贵生”和“长生久视”,《庄子》所说的“尊生”、“保生”、“全生”、“尽年”,《吕氏春秋》所说的“贵生重己”,到《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太湖真篇》等,始终贯穿着身性双修、重人贵生的思想传统。道教的宗教理想就是修道成仙,长生不死,因此,道教非常重视人的存在、非常珍惜人的生命。《老子》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到处埋伏着危险,生命随时受到威胁,故应防患未然,以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庄子》虽然倡导“齐生死”,但仍重视己身。其主张“无情”、“轻物”、“薄利”,目的都是在于“保身”、“全身”,并假托黄帝学道广成子之言,讲述“长生”固形术。《吕氏春秋》进一步揭示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性,明白地指出:“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其后,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中将“生”代替“人”,而与道、天、地并列为“域中四大”,认为“生”是“道的别体”,是道在天地间的具体显现,无生命即无大道。《太上老君开天经》中也描述了万物的形成及生命的起源,它说:“太初剖判,天地初分,中有日月,包含元气”,“生生之类,无形之象,各受一气而生。或有朴气而生者,山石是也。动气而生者,飞走是也。精气而生者,人是也。万物之中,人最为贵。”这就明白地提出了道教系统的人生价值观:生命来源于自然,最初创造生命的是天,使它得到保养和生长的是人,人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就是“贵生”,贵生是人类之至德;贵生的方法有许多,其主要的原则就是凡对生命有利的事情就去做,凡对于生命有害的事情都应制止,即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贵生篇》),尊重生命,也就是保护生命。尽管道教同其它宗教一样,强调人的精神比肉体更为重要,提出了“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论断,但十分有趣的是,道家通过形而下的“器”修炼形而上的“道”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形而下的“器”即人的肉体可以“白日飞仙”、永生不死。在道教看来,肉体永生不死的前提是精神的自觉修炼,在修炼精神的过程中,肉体可以脱离生命存在的一般法则,二者是互利互惠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道教不仅像其它宗教一样注重“性”即精神的修炼,而且珍视生命的存在,其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重人贵生。道教关于生命本质的思想,是从《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观发展来的,它所遵循的是一条万物递进化生的思维路线,它的修炼方法完全是肉体和精神互惠互利的“精神进化法”。应该说,道教的人生哲学具有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正如《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所说:“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这就是道教重视现实、参与造化精神的体现。也就是说,道教的人生价值观中包含着一种奋斗的精神,尽管在教义理论上常以无为、不争等概念来论述其道旨,但究其本质,无为、不争仅是其手段与形式,积极上进才是其根本与目的。 二、珍视生灵的生态伦理观 从其人生价值观出发,道教在对待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态度上,采取了更为合理的珍视一切生灵的生态伦理观。这也是道教与其它宗教的一个显著区别,或者说是道教的一个独立不群的特点,世界上其它任何宗教都是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都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而偏偏道教关心的重点是勃勃生机的大自然,它具有强烈热爱自然的倾向,它的整套学说不是以人与人的社会问题为中心,而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研究重点。虽然在道教学说中也涉及到人,但它所关心的人不是社会状态下的人,而指的是人的自然态,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道教并非关于社会的宗教,而是关于自然的宗教,甚至可以把道教称为自然宗教。 道教对一切生命都给予热情的歌颂和赞美。被道教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的《度人经》开卷即说:元始天尊说经十遍,天地开辟,万物长生;其第八遍:“妇人怀妊,鸟兽含胎,已生未生,皆得生成”;人受生于胞胎之中,“三元养育,九气结形,故九月神布气满能声。声尚神具,九天称庆,太一执符,帝君品命,主录勒籍,司命定算,五帝监生,圣母卫房,天神地抵,三界备守,九天司马在庭东向,读《九天生神宝章》九过;男则万神唱恭,女则万神唱奉;男则司命敬诺,女则司命敬孝顺,于是而生。九天司马不下命章,万神不唱恭诺,终不生也。夫人得还生于人道,濯形太阳,惊天骇地,贵亦难胜,天真地神,三界齐临,亦不轻也。当生之时,亦不为陋也。”正是在万神唱恭、惊天骇地的庄严而神圣之际,一个个新的生命诞生了。在这里,生命得到了最美好的歌颂与赞誉,从孕育到诞生,整个过程都是非常神圣的。从表面上,这段描述生命孕育产生的过程,似乎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包含深切情感的文句,使人们对生命满怀敬畏,充满神圣,从而懂得应该珍惜生命,维持生命,重视一切生命的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