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玉祥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吉林分公司,吉林 长春 130061

原文出处:
《长白学刊》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这个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体现,并具体地表现为以发展为目标的价值理想、以发展为方向的价值导向、以发展为基础的价值规范和以发展为尺度的价值标准。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都需要形成凝聚全民族力量的价值理念。能否形成既符合本国国情、又适应时代潮流的价值理念,是一个民族是否真正成熟的根本性标志。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跨入新世纪的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这个价值理念,具体地表现为以发展为目标的价值理想、以发展为方向的价值导向、以发展为基础的价值规范和以发展为尺度的价值标准,因而在价值观上为当代的中国人奠定了“安身立命之本”。

      一、以“发展”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对“十年动乱”和深刻反思中,邓小平带领我们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当代世界的变化出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新的认识。这个新的认识的基本点,就是社会主义必须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因此,“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理念的简洁、生动的表达。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有机体众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在社会形态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历史更替中,发现了生产力的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揭示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根本道理,列宁曾经简洁地概括为:把全部的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只有在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实现人民的利益的实践进程中,才能显示自己的优越性。这表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价值理念,是从根本上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价值理念。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价值理念,不仅仅是把价值理念定位在“发展”上,而且首先是把发展的价值理念定位在人们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之中。社会主义的发展靠实践。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人民正是愈来愈自觉地以“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根本的价值理念,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大胆实践,在80年代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转变,进而在90年代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更为深刻的大转变。在这20年中,不仅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生动、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思想政治局面,而且愈来愈充分地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发展”,已经和正在成为全体人民的根本性的价值理念。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价值理念,它所蕴含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承诺“发展”只能是以“非平衡”发展为前提,或者说,只有通过“非平衡”的发展才能实现“全面”的发展。这个具有实践意义的价值理念,集中地体现在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著名论断之中。早在1978年末,邓小平就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在传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中,总是把“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诉诸于“同步富裕”,即企图以平均主义的方式来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正是在深刻地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他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价值理念中,以政策规定的方式明确地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实践内涵。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正是在“非平衡”的发展中,不仅迅速地实现了全中国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全体人民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步地适应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平衡的发展,从而在实践中坚定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价值理念。

      “发展才是硬道理”,并不是说“发展”的过程不出问题,而是说只有通过“发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历史的发展总是曲折的,发展的过程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竞争意识、效率观念、创新精神逐步地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则是出现了人的“物化”的倾向,即“拜金主义”的倾向。究竟如何对待这种倾向及其所表现的种种问题,这是人们极为关切的重大问题。由此便提出了当代中国的价值理想及其价值导向问题。

      二、以“发展”为目标的价值理想

      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价值理念中,既包含着以非平衡的方式去实现“发展”的实践内涵,更包含着通过非平衡的方式而实现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邓小平在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告诉人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73.)在这里,邓小平已经十分明确地把“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理想而包含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价值理念之中。

      理想,它是人们追求的远大的价值目标,因而它既作为根本动力而激励人们的价值追求,又作为根本的依据而规范社会的价值导向,还作为根本的尺度而决定发展的价值标准。

      理想作为远大的价值目标,首先是人们的价值追求的根本性动力。邓小平曾经深情地指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这个理想”。在当今的时代,最能激励人们进行价值追求的理想,也仍然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价值理想。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评论现代社会时曾提出,“在我们今天社会面前却是一种道义上的挑战”,资本主义没有这种“道义上的合理性,但这却正是社会主义巨大的优越性和号召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最大的就是道义的力量,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是比任何争取短暂的利益都更加鼓舞人心的”。(注: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上册260;下册413.)美国当代的哲学家宾克莱也认为“一种终极价值是那种最终目标和目的,所有较小的目标都是为达到它而采取的手段——它也是对一切较小目标进行衡量的标准”。(注:宾克莱.理想的冲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