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杰荣 辽宁大学哲学人文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6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00年11月26-29日,由澳门中国哲学学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协办的关于“应用伦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召开,30余名伦理学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大家围绕经济伦理、生态伦理以及科技伦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具有前沿性的探讨。

      一、关于经济伦理的探究

      本次研讨会的一个中心议题就是对经济伦理的研讨。北京师范大学齐振海教授指出,从经济伦理角度去研究市场经济,既要看到市场经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作用,也不能忽视其在一定程度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在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的具体作用表现在:市场经济使个体的人在经济活动中逐渐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市场经济为个体的行为选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市场经济本身就蕴含着对人的经济行为合理性的肯定,映射出伦理上的进步。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体现在随着竞争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形。陕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玉樑指出,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实质上是达到效益最大化,这一点是受市场经济机制所制约的。从历史的过程和价值取向分别的角度看,可以区分出三种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其一,损人利己、惟利是图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短视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其二,以利他为手段,达到利己的目的,这是合理的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其三,利他与利己互为目的,互为手段,是真正互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辽宁大学陆杰荣教授认为,中国尚处在“转型”时期,在构建经济伦理的原则时必须充分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二律背反”。经济活动与伦理活动都来自于人本身,但二者却有着不同的性质和指向,这一冲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现实生活中经济的现实与伦理道德似乎脱节,伦理规则的”失范”或“隐匿”与经济生活规则的过硬强化成了不容回避的“现实”;其次是经济伦理中的“事实”与“价值”的对立。在他看来,构建经济伦理的思路是,必须通过对个体合法性的论证,形成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伦理底线”。对以往的伦理规范进行“价值清理”,形成与时代精神相吻合的“价值排序”,进而提供个体的更为广泛的道德选择空间。新疆大学高静文教授力图在现实条件下重新破解“斯密难题”。她指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人的道德性对人的经济活动的制约和导向作用,构成了经济主体的内在要素,作为市场主体的人应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体。

       二、关于生态伦理的探究

      对生态伦理的探讨是本次研讨会另一个重要的话题。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认为,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思考环境问题的理论前提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忽视了对这一前提正当性及其限度的反思。在他看来,环境伦理学的一般理论前提反思基点应包括,在对待环境态度上,要从以生存为主旨的价值取向转向以审美为主旨的价值取向,后者在认可人类的生存活动的同时,将重点转向人类精神生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应当限制蕴含在生存主导取向中的计算理性倾向,大力唤醒始终在人类的意识中处于遮蔽状态的价值理性;要普遍地遏制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和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普遍唤起人类对环境的爱护之心,形成人类对环境和自然的真正敬畏之心。台湾辅仁大学的张振东教授则从生命的规定角度论及了生态的伦理问题。他指出,生态伦理的基础在于对生命本身的理解。所谓生命具有描述性特征,生物因生命而自动,物体因有生命而为生物。生命有等级的差别,亦即包括植物性生命(生魂),动物性生命(觉魂)和人的生命(灵魂)三种。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人有责任以各种方式保护自己的生命,同时也有责任保护各种不同等级的生命,因此必须突出生命的爱的功能,爱自己,爱生命,爱自然,这是生命伦理的基本规范。

      在探讨生态伦理问题时,许多学者发表了对科技伦理的一些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瑛探讨了科技伦理的根本原则问题。他认为,在科技伦理问题上,我们必须强调人是自然的中心和主宰,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应该承担最大的责任。我们应当处理好空间方面与时间方面的群众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既要考虑到现实,又要顾及到未来;既要研究“实然”,又要想到“应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应遵循为最大多数人服务的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从学理的角度进一步涉猎了科技伦理问题。他指出,从学术上看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关于技术的观点。从技术决定论分析,技术是一种自律的力量,是社会变迁的主导。这是强凋技术的价值独立性问题。从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考察,任何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根植于特定的社会情境,技术之演替由群体利益、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力格局等社会因素所决定,这就意味着技术存在着价值负载与伦理整合的问题。刘大椿教授强调,必须看到技术过程与伦理价值选择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进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形成各种合理机制以走向技术与社会伦理体系的良性互动。这包括强化技术主体的伦理责任;将伦理因素作为一种直接的重要影响因子加以考量,进而使伦理成为技术的内在维度之一;技术的相互社会群体应深刻领悟社会伦理价值体系对技术的内在制约等等。

      山东社会科学院韩民青研究员从更为广阔的宇宙结构与演化的背景论证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确立生态伦理的宇宙哲学根据。他认为,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础,但人类不能以环境作为享乐的资源,要确立高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价值本位观念。

      三、关于其他问题的探究

      本次应用伦理学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猎的问题多样化,研究方法多元化,论及的领域宽泛化。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在对米尔恩的《人权哲学》研究中,提出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权问题,而人权必须在历史性和理想性的强力中存在。这就是说,人的权利基础是社会历史,因此它们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历史是在理想引导下发展的,因此历史才具有进步的形式。人权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应在历史与理想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加以调整。山东大学蔡德贵教授从伦理学发展的趋势与前景角度提出,中国儒家伦理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普世伦理,具体理由是,中国文化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显学,普世伦理存在的三个重要条件也已具备,即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为普世伦理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价值观的趋同倾向,构成普世伦理建立的内部条件;“和而不同”成为普世伦理可能存在的形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