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伦理学研究在中国人民大学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的。经过多方努力,于1960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组建了伦理学教研室。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伦理学教研室,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四十多年来, 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 伦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不断取得进展:1982年2月, 罗国杰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我国伦理学界提供了一个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体系。这部著作影响巨大,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奠基意义。80年代初,我国的伦理学工作者寥寥无几。1981年和1982年受教育部的委托,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举办了两期近80人的全国高校教师伦理学进修班,为培养我国高校伦理学基本师资队伍和科研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1981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1984年1月被批准为博士点, 这是我国最早的伦理学专业的博士点;1985年被批准建立伦理学本科专业,这是我国高校中惟一的伦理学本科专业;198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伦理学专业本科生;1988 年7月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9年开始设立伦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为了推进伦理学的学术研究,我校于1987年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根据学科建设和现实道德建设的需要,经国务院编制办、教育部办公厅、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会议批准,于1996年5 月成立了进行伦理学理论研究和现实道德问题研究的专门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道德科学研究院。1999年12月,又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2000年9月,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严格评审,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十多年来,经过以罗国杰教授、许启贤教授、宋希仁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的不断努力,中国人民大学的伦理学专业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教学科研基础,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统,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凝聚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的教师在伦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有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伦理学原理研究方面,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教程》、《伦理学》、《道德本质论》、《道德活动论》、《伦理学研究初探》、《道德观通论》、《道德的历史与现实》等著作。在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方面,出版了《中国传统道德》(多卷本)、《中国革命道德》、《中国古代人我关系论》、《传统道德与现代人道德》、《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反思》、《中国伦理学通论》、《传统伦理及其现代价值》、《德化的视野》、《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中华传统美德丛书》、《自由与潇洒——中国人的情性观》等著作。在外国伦理思想研究方面,出版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东方伦理学》、《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康德的道德观》、《现代法国伦理思想研究》等著作。在人生哲学研究方面,出版了《不朽的寿律》、《伦理与人生》、《人生论》、《思想道德修养教程》、《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社会主义道德读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原道论》、《中华处世通鉴》等著作。在现实道德建设研究方面,出版了《道德建设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中国当代伦理问题》、《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共创文明》等著作。在中西伦理学比较研究方面,出版了《中西方人性优劣谈》、《道德研究与伦理比较》等著作。在应用伦理学和职业伦理学研究方面,出版了《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抉择》、《军人伦理学新编》、《中国职业道德建设》、《性伦理学》、《地球伦理》等著作。此外,还编辑出版了大型工具书《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以上研究成就的取得,同其他兄弟单位的密切合作与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人民大学伦理学和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还培养了一大批伦理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是伦理学研究的生力军。百篇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差不多涉及了伦理学研究的所有领域。一些论文属于学术前沿的力作,达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 二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力求站在伦理学研究的前沿,关注学术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不断推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目前,受到关注和正在研究的伦理学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伦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领域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经济,如何认识经济人与全面发展的人的关系,如何认识效率与公平的相互关系,如何进行金融伦理、商务伦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如何从道德角度评价投资、生产、消费、竞争、风险、投机、冒险等经济行为和问题,如何建立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已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道德建设。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大背景下,社会道德建设的任务显得越来越紧迫,越来越重要。为此,研究中心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作为近期研究的重大项目之一。该课题将力求根据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所发生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深入的实证调研和创造性的研究,反思现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模式,研究道德体系与法律体系进一步契合的问题,研究构建社会道德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专题报告、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以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合乎时代需要的道德规范体系。该课题的研究是一种着重解决现实基本问题的实证性和操作性研究。 3.科技伦理。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安乐死、器官移植、克隆人、人类基因草图、网络化等问题,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直接地产生影响。由此所引发的科技发展与人的尊严的关系、科技发展和人种延续的关系、作为个体的人是否有决定自己死亡的权利等一系列道德问题,使人不得不进行认真的思考。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科学技术面前,不存在尽善尽美的人类社会,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社会模式,不存在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科技发展的创造性、革命性将打破任何人为的道德禁区和行政禁区,人类应该相信自己有充分的能力控制自己所创造的任何产物。然而,对当代科技发展所引发的前所未有的现实的和潜在的道德危机,必须认真研究,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之进行约束、规划和引导,使其沿着理性和有益于人类的轨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