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行为的总抽象

——释《论语》中的“德”

作 者:
杜豫 

作者简介:
杜豫(1948—),男,山东邹城人,曲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教授。曲阜师范大学教务处,山东 曲阜 273165

原文出处:
齐鲁学刊

内容提要:

“德”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一、“德”是人的内在品质和这种品质所外化的实践行为的总概括和总抽象;二、“德”被孔子视为赖以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根据;三、“德”的形成要靠主体的修养;四、“德”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德”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全书中共出现40次。此外先秦文献中记载孔子论及“德”的,《左传》、《国语》、《孟子》中各有两条,《荀子》中有四条。在现代语言中,道德是一个词,指的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和人们相互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1](P2775)而在《论语》中,“道”和“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论语》中的“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

      一、“德”是人的品质行为的总概括和总抽象

      在《论语》中,正象对其他概念一样,对“德”也没有作过系统、全面的阐释和界定。但是从孔子的具体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德”是对于人的所有内在品质的总括,它涵盖了人的品德修养的诸多方面。在《颜渊》篇中,子张问崇德、辨惑,孔子回答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其中就包括了“忠”、“信”和“义”。在《学而》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何晏《论语集解》引孔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这说明“德”与“礼”直接联系着。在《泰伯》中,孔子称赞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又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皆把“德”与“让”结合在一起。在《雍也》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把“中庸”亦概括在“德”的范围内。《荀子·法行》中引了孔子的一段话:“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这段话以玉比“德”,说明了“德”所涵盖的范围更广。所以,郑玄在注《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句时,云:“德谓智、仁、圣、义、中、和。”在其为《周官·大司徒》作注时,又解释说:“知,明于事;仁,爱人以及物;圣,通而先识;义,能断时宜;忠,言以中心;和,不刚不柔:此六德也。”在其为《礼记·少仪》“士依于德”句所作的注中,又云:“德,三德也:一曰至德,二曰敏德,三曰孝德。”在《周官·师氏》注中又对此三德进一步解释说:“至德,中和之德,覆焘持载含宏者也;敏德,仁义顺时者也;孝德,尊祖爱亲。”这些足以说明孔子所谓“德”乃是对人的诸方面品质的总概括。

      但是孔子所讲的“德”,不只是涵盖范围很广的品质或品性,而更是作为品质外化结果的行动实践。在樊迟同样提出何谓“崇德”时,他回答说:“先事而后得,非崇德与?”[2](《论语·颜渊》。 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篇名)在孔门四科中,“德行”[2](《先进》)为首。 “德”与“行”相联,说明孔门道德最终需落实到行动上。在论及“德”的实践性时,孔子特别强调其政治实践意义。在《为政》中,他以极其赞扬的口吻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季康子问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颜渊》)他主张以君子之德感化小人。在“季氏将伐颛臾”章,他告诉冉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2](《季氏》)

      由此可见,“德”确实是孔子对人的内在品质及其外化实践行为的总抽象与总概括,其义近于当代“道德”一词。许慎《说文解字》释“德”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可谓得孔门真义。

      二、“德”被孔子视为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根据

      “德”这一概念的出现比“道”要早。在甲骨文中是否有“德”字,目前专家们的意见尚不一致[3]。但从上古流传下来的文献看, 在商代,统治者对“德”已相当重视。《尚书·盘庚》提到:“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高宗肜日》中提到:“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微子》中提到:“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其中“德”皆是对某种品质与行为的抽象与概括。至周初,对“德”更为重视,已被视为决定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尚书》中属于西周早期的文献如《康诰》提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今民将在祗乃文考,绍闻衣(依)德言”。《酒诰》中提到:“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饮惟祀,德将无醉”。《梓材》中提到:“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协)。庶邦享,作兄弟;方来,亦既用明德”。《召诰》中提到:“王其疾敬德”,“其稽我古人之德”。

      《诗经》中周初的颂诗和政治诗中,也大量充斥着对“德”的歌颂与强调。如《周颂》中之“济济多士,秉文之德”[4](《清庙》),“不显文王之德之纯”[4](《维天之命》); 《大雅》中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4](《文王》),“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4](《大明》),等等。 《小雅》篇什中亦是如此,兹不多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