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价值导向及其作用 价值就是意义,也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作用或影响。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对于区分是非、好坏、美丑、荣辱、得失、祸福、苦乐、利害等的根本观点,即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根本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社会价值导向是指社会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反对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对人们价值选择的一种引导。社会价值导向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倡导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的大事。特别是在当前人们价值观多样混乱的情况下,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更具有其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1)社会价值导向为人们价值观起着整体的定向作用。 社会价值导向可以为人们的价值选择指明方向,标明目的,引导人们的行为活动趋向最佳选择。譬如,我国传统的社会价值导向强调整体性,强调公利至上、道义正义,在宏观上指明了价值追求的主流方向,它对人们的价值认识、价值选择起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当这种价值导向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识时,众多的行为个体就会自觉地把自己的选择与社会的总目标联系起来。(2)社会价值导向具有凝聚作用。 个体自由的价值选择,由于其价值主体、评价标准的不一,而易于形成多元分散的价值观念,形不成一个共同的社会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导向有助于社会成员形成一致的认识和共同的追求,可以把社会成员有效地团结在社会崇高道义和共同利益的旗帜下,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凝聚力、向心力。(3)社会价值导向还具有调整作用。社会在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中,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也总是处于不断的更新整合过程之中,总是在不断充实符合社会最新发展要求的新的价值观,而舍弃与最新社会发展要求已不一致或格格不入的旧的价值观念。同时,个体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中由于价值主体与评价标准的不一,因而在其价值的选择上,难免会与体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的主流价值体系相冲突,社会价值导向就为众多的个体的价值选择提供了一种最新的价值参照系,并据此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当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态势与社会价值导向乏力偏差的表现 观念是现实的产物,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社会运行机制的逐步建立,使得原有的旧的思辨方式受到强烈的冲击,它要求人们扬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逐步树立和增强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人们的思想由单一趋向丰富,由封闭僵化转为开放活跃。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主要由价值规律来调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了明显的多元化的倾向,其主要的表现:第一,在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确定上,除了那些社会的优秀分子,许多社会成员不再如同以往将社会、集体、国家作为毫无疑义的优先考虑满足的主体,人们的行为选择更多地选择社会、集体、国家利益与自我利益的兼顾。自我,作为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地位在日益地被人们重视与突出起来。有部分人则逐步地走向“唯我”化,对自己有利的,才值得一做,对自己不利的,什么都不做,陷入自私自利的泥坑。其次,在价值评价的标准上,社会道义责任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的重要性在逐步下降,当然我们不否认我们社会仍有许多义无返顾的社会道义责任的捍卫者、履行者,但相当多的则是在道义、责任与自身利益之间作比较、衡量,以寻求均衡支撑点,讲实惠、功利倾向日益明显,金钱、利益等在价值评价中的砝码被许多人所越来越看重,有的人甚至滑向有钱就拜、有利就图的境地。我们应该承认这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是当前的一个现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承认多元的价值取向都是合理正确的;在对于人们价值观念的问题上可以无所作为,听凭自然。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多元价值取向在给社会带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活跃、主体作用的增强的同时,也导致人们思想混乱、是非模糊、价值判断失去参照标准,在打破传统的同时,我们同时又失去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 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抬头、个人主义等各种错误价值观的蔓延,以及内含其中的各种触目惊心的反面社会现实,固然有其它各种原因,包括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人们思想上出现的某种程度的矫枉过正,即认为旧体制忽视了个人的物质利益、淡漠了金钱的作用,那么,新体制就应该充分乃至无限地满足个人利益的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在改变原有和谐融合的社会关系,使之变得无情甚至残酷的同时,也使人们在价值取向上走向了趋利性,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社会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这种趋利性转化为利己倾向并向恶性发展。另外,不可否认,也包括社会价值导向上存在的乏力与偏差的原因,这种乏力和偏差主要表现在:(1 )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主流社会在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念上缺乏明确而坚定的价值主张,使得人们无所适从。在体制转型期,人们价值观的混乱有些是难免的,但有些混乱并非不可避免。价值观念的更新也不是在否定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意义上的更新,而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基本的价值观和基本的价值导向,基本的价值观总是一元的,不是多元的。反映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价值观诸如效率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创新观念、人才观念等这些新的价值观念,不仅反映了市场体制的要求,而且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这些新的价值观念已经并将进一步取代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观。但是,这些并不属于社会的基本的价值观念,而是受制于基本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性,决定了它必然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集体主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而以金钱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个人主义为原则的基本价值观则反映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价值观具有质的规定性的认识上模糊,导致了价值观上的含混不清,也才会有诸如“个人主义是市场经济的精髓,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发展个人主义。”“搞市场经济就要拜金,拜金不拜权,认钱不认人”等观念在社会上的盛行。(2)价值规律作用泛化,缺少对人们行为的社会效益的强化引导。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直接与间接地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及投资者,担当着越来越浓重的社会经济人的角色,从事着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而在经济领域中,价值规律的普遍作用,往往使人们在关注经济效益时,容易忽视它的社会效益一面,放弃社会道义责任对经济行为的制约规范引导作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的价值目标。同时将价值规律的作用泛化到其它社会领域,从而导致义利失衡甚至对立,从而出现社会上“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价值取向的日益滋长蔓延。(3 )以生产力标准涵盖价值评价标准。 社会和舆论对经济活动中致富的人总是褒奖有余, 少有顾及他是通过什么手段致富的,即便是通过非正常途径取得,也是钦慕多于嫉恶,一俊遮百丑,甚而奉之为“成功人士”,并予以诸多政治上的待遇;而对诚实劳动精神太过漠视,有时甚而对牺牲自己奉献社会的行为视为怪异,这实在是一种危险的社会信号和错误的导向。(4 )社会思想教育内容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导致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引导不力。 由于社会缺乏有效的足以抵制人们滑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倾向的思想教育机制,而传统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又往往脱离社会现实,导致人们价值观上的模糊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化解澄清,从而进一步导致人们价值观上混乱。(5 )与社会价值导向紧密相关的社会奖善惩恶机制的不全,以及不适当的社会示范效应,导致人们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回避崇高、自甘中庸,进而放弃社会道义责任,退守自保。当一个社会人们的善举常常得不到回报,恶行得不到及时有力的惩戒,这无异于奖恶惩善;当一个社会中出现太多的使英雄流泪、使恶徒窃笑的事,当一个社会里奉献的人永远吃亏、享受的人永远可以寄生在社会肌体上大肆掠夺,导致的结果肯定是做善行、讲奉献的人将会越来越少。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形成强大的有利于社会正气弘扬的环境,这无疑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错误的价值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