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整个90年代,一直是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的讨论中分歧很大的焦点性问题之一。由于这场讨论在最深刻的基础意义上,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确切地说,西方哲学从近代向现代的转折点上——所实现的变革及其实质的理解,因而对相关的研究加以清理和分析,是有意义的。 一、研究背景简析 汉译“本体论”(这一旧的译名的准确性已经受到广泛质疑,详后),本来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ontology),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未从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就中国哲学界的情况来看,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在研究和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即使在工具书和哲学史教科书中提到,也大多是作为批判或否定的对象来对待的。所以直到1980年出版的《辞海》中的“本体论”条目,仍然把它视为“资产阶级的哲学术语”,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正面研究和叙述之外。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80年代后期和整个90年代,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的研究和讨论中,“本体论”成为一个各派都不能绕开的“结”。从总的情况来看,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哲学术语,包括“本体论”在内,都经历了一个“话语解禁”的过程,人们出于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需要,急于搬弄西方哲学术语,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本体论”一词被引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叙述和体系建构中;另一方面,随着哲学原理改革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关于实践观点的讨论推进到自然观乃至一般世界观的层次,“本体论”成为研究的热点和论争的焦点。 应该承认,这场论争决不是虚假的语词之争(虽然它被语词的幕障和不适当的提问方式掩盖了),而是实质之争,关系到我们将以何种面目和方式来呈现马克思哲学在西方哲学从近代向现代转变过程中所实现的变革及其实质。 二、主要分歧论评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在如下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就是本体论,或者至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其二,如果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本体论,或者至少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那么,它是怎样的一种本体论。显然,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前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逻辑上都优先于后者,比后者更基本。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就是本体论?或者至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严格说来,这也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前者是从哲学观着眼的,即认为存在着一种哲学型态或哲学品种——本体论哲学,然后再依此种哲学的标准来判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属于这样的哲学;后者则是从哲学的内部构成着眼的,即认为任何哲学都包括本体论(含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论等几个基础理论分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它是哲学的话)当然也不能例外。从后一个角度看,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有本体论的问题,分歧只是发生在更下面的一个层次。所以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基本上是围绕前者而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就(也)是本体论哲学?论者所持见解大体可划归三派:肯定派、否定派和存疑派。肯定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本体论哲学。具体的解释又有所不同。否定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肯定派所说的任何一种意义上的本体论哲学。存疑派认为:肯定派和否定派争论的问题过时了,或者说,他们争论的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假问题。下面对三派的论点和论据略加概述和分析。 (1)肯定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揭示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就是本体论哲学。另一种稍有不同的说法是: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因此也是科学的本体论。 不难看到,肯定派的主张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认为“本体论即世界观”——写作“本体论(世界观)”或“世界观(本体论)”。而在他们看来,世界观不是“观察世界的观点(和方法)”,而是“关于世界的理论”,具体地说,是“关于作为整体的世界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本体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作为整体的世界(宇宙)及其一般规律,所以又称宇宙观。他们认为,西方的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纯粹哲学,中国的道学、玄学、理学,都是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本体论。由于任何一门科学研究的都是世界的一个领域,因此可以说,任何一门科学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肯定派还有一种说法,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说法,但至今仍为一些人所坚持,即认为本体论就是“本原论”,它要回答的是整个世界的最终根据和最高原因问题。他们在未对这种提问方式本身进行反思(例如,区分“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前提下,认为这是一切哲学、从而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研究的问题,并由此顺理成章地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的结论。我们留待后面再讨论。 (2)否定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肯定派所说的任何一种意义上的本体论哲学。针对肯定派把本体论等同于“本原论”的理解,他们认为,这恰恰是传统的“形而上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拒斥“形而上学”的。特别是在后现代语境中,马克思哲学的拒斥“形而上学”性、实践的存在论意义等被“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所忽略、所抑制乃至被遗忘的部分,得以彰显。马克思哲学颠倒了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实现了对“本体论”的“终结”。而传统的看法,即把马克思哲学视为以追溯整个世界的本质或基质为目标,力图从一种终极存在、初始本原去理解和把握一切事物的本性的看法,是对马克思哲学的最大误解。他们认为,追问世界初始而形成的客体第一、自然至上的本体论哲学,所重视的是描述一般的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人只是被视为一般物质运动的一个环节、一个层次。在这样的体系中,人的地位不见了、失落了,从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与肯定派把“本体论”等同于“世界观”,并把世界观解释成“关于作为整体的世界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相反,否定派针锋相对地提出: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而言,它不再是提供什么终极真理知识的理论,既不是寻求一切存在背后的所谓隐秘本性或终极本体的理论,也不是妄想为世界建立统一体系、提供世界整体图景的理论。他们还认为,旧哲学关于哲学问题的许多提法本身就是非科学的,它们提出的追求原初物质、最后基质和为世界建立完善体系的那些纯粹本体论问题,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