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 者:
孔伟 

作者简介:
孔伟 本刊记者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0257-2826(2001)08-0076-04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5月26-30日在广州—深圳举行。来自全国十余所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或基地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以及国内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发言、提问踊跃,学术气氛浓厚。学者们就怎样理解马克思理论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文本研究、实践哲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和当代价值

      过去,对于马克思的哲学,我们是一本教科书、一个体系、一种理解。现在不同了,对马克思我们有了不相同的理解、各具特色的研究思路和多种声音。“从一个‘马克思’到众多‘马克思’”,这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发展现实。然而,马克思的哲学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价值,这是大家的共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作为研讨会的主题,也正表达了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认识马克思哲学的人类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价值、精神实质,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这个变革首先体现在哲学的这种理论性质——包括哲学对现实的作用方式——的根本变化上。马克思使“哲学”从绝对化的理论教条中解放了出来,马克思的哲学为我们提供的不再是处理问题的万能公式,而是一种提高自我意识和观察能力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精神意境。从这一意义上说,要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我们必须“转变”哲学的思维方式,而反过来,根本转变思维方式又只有“理解”了马克思哲学才有可能。

      马克思哲学的真正实质和精神就在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的分别不在于目的上,解释不等于不想去改变,改变也不意味着不需要解释。马克思关于“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最能体现马克思基于过去、立足现实、开创未来的新哲学精神。

      有的学者认为,消解人对物的依赖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早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就对时代的变革与哲学的使命及其相互关系作出这样的论述:“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形态中,虽然个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获得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却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再度丧失了自己”,因此哲学的现代使命就跃迁为对“非神圣形象”(物)的批判。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就明确地承担起把人从“抽象”的“普遍理性”中解放出来、把人从“物”的普遍统治中解放出来、把人从“资本”的普遍统治中解放出来的使命,承担起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哲学使命。这正理论地表征了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哲学正是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历史的大尺度”,作为当代哲学确认了消解人对物的依赖性的历史任务。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表现为:马克思的理想与人类理想的统一,马克思的使命体现人类的真正使命,马克思以自身存在表现人类的存在。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有三重意蕴:其一,马克思哲学的思维范式是一种当代类型的思维范式,可称之为现代实践哲学或人类学思维范式,而马克思本人则正是这一思维范式的开创者。当然,思维范式的相同并不排斥理论立场的差异甚至对立。其二,马克思哲学具有对市场经济校正机制的社会批判功能。这种批判功能的发挥,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社会独特的运作方式所要求的,另一方面则是马克思哲学所从属的现代实践哲学或人类学思维范式所决定的。其三,作为一种现代实践哲学的马克思哲学,与作为一种古代实践哲学之典范的中国传统哲学都属实践哲学理路,这使二者在思维范式上具有一种亲合性。这种亲合性在20世纪之初,促使国人在各种西方哲学中选择了马克思哲学,而在新的世纪,它也将构成中国哲学重建的一个积极的、非常重要的中介。

      有的学者认为,从存在论的根基揭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有三个方面的工作是基础性的:第一,明了近代哲学视域的边界。这一边界的标记是黑格尔哲学,马克思突破这一边界而实现了哲学上的重大革命。正是这一革命不仅揭示出哲学之近代性的界限,而且真正超越了整个柏拉图主义(即全部形而上学)。这意味着马克思哲学所特有的原则高度,意味着马克思哲学所持批判立场的全部理由。第二,由存在论的根基处来深入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在20世纪,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质是得到强调和多方面发挥的,但这一点并没有在存在论的基础上获得深化和巩固。第三,呈现当代视域或当代语境的路径乃是“对话”,这里的“对话”一词取最广泛的解释学上的含义,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狭义的文本解读。文本的客观性(或客观意义)并不是现成的东西,而是在对话的途中被构成的。当代语境也不是现成的,它是在“对话”或“追问”中生成的。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的阐明取决于这种对话的开展,而这种对话的开展既源于当代人类的生存境况,同时也是对当代人类生存境况的揭示。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其结果就是从根本上终结了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上,马克思和孔德同时举起了反对或拒斥形而上学的旗帜。在时代性上,二者具有一致性,即对西方近代哲学以及整个传统哲学的批判。在指向性上,二者却有本质不同:孔德从自然科学的可证实和精确性原则出发批判形而上学,用实证科学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哲学,并把哲学局限于现象、知识以及可证实的范围内;马克思则从人的存在出发去批判形而上学,认为反对形而上学之后,哲学应转换主题,即关注人类世界、人的存在,对人的异化了的生存状态给予深刻批判,对人的价值、自由和解放给予深切关注,从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马克思把哲学的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从而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这标志着西方哲学的转轨,即从传统哲学转向现代哲学。马克思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作为现代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不仅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对话者,而且是现代西方哲学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参与者和强有力的推动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