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本体论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宝信(1950-),男,河南正阳人,哲学硕士,高级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研究。驻马店市卫生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内容提要:

哲学研究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对世界或存在性质的判定形成了哲学上的本体论,因此任一哲学都有自己的本体论。马克思从本体之本质的含义出发,建立了实践本体论,即认为实践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改变及其意义的展示都依赖于人的实践。由此形成了实践思维方式,即人们在判断任一问题时,都习惯而自然地以是否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标准。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1)04-0011-06

      哲学改革以来,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讨论中,针对自然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提法,有部分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传统的本体论哲学,而是“无本体论”的哲学,它实质上是一种实践的思维方式,由此提出“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主张。笔者以为,这一主张是有待商榷的。就哲学的性质和功用而言,哲学是不可缺少本体论的,而思维方式不过是在一定本体论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的思维定势或思维习惯。这就是说,不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哲学有其本体论,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的其他哲学也有其特定的本体论。同时,本体论之对于哲学不可缺少,并不意味着本体论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哲学时期,本体论可以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此,思维方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本体论的变化,思维方式也将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

      哲学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对世界的性质判定形成了哲学上的本体论

      哲学研究什么?纵观哲学史,可以发现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或)外部世界的性质,另一种倾向认为哲学研究的是人的生存的意义。然而,认为哲学研究的是外部世界的本质,实际上是人所认定的外部世界的本质,即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认为哲学研究的是人的生存的意义,由于人不能悬空而生活,总是要生存于外部世界之中,因而人的生存的意义实际上是指外部世界对人的意义。这也就是说,当说到哲学研究的是外部世界的本质时,它少不了对此本质认定的人;当说到哲学研究的是人的生存的意义时,它离不开人赖以生存的外部世界:因此,哲学实际上研究的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如果这样确定,那么,人对根本无法脱离的外部世界的性质就要加以判定。如果说外部世界是哲学上通常说的存在,那么,对存在性质的判定就是哲学上的本体论学说。人对外部世界的判定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是意识的行为,因而在本体论学说中,人对外部世界的性质判定就表现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阶段表现为三种形式。在古代哲学时期,本体论表现为对“本原”的追问,即追问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或何者是第一性的。它强调的是时间上的先在性。在近代哲学时期,本体论表现在对“实体”的论证,即思维与存在何者是客观实在?它强调的是存在上的有形体性。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本体论表现为对“本质”的确定,即思维与存在何者具有根本意义性。它强调的是意义上的本质性。在我国哲学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哲学阶段确定为认识论哲学或认知型哲学,这似乎是意见一致的。如果这样,则可看出,在认识论哲学阶段,本体论不但是其重要内容,而且还决定了此阶段哲学分期的不同面貌。这就说明,至少在认识论哲学阶段,本体论对于哲学是不可缺少的。

      德国古典哲学在本体论问题上最终形成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精神本体论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自然本体论。由于费尔巴哈自然本体论的贫乏内容和无力说教,黑格尔的精神本体论以其气魄宏大、无所不包的严密体系占据了哲学的主导地位。然而,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精神本体论之最高概念的绝对精神,却具有超验的、神秘的性质,它远离现实,与人们的经验活动无涉,成为形而上学的典型。这样,它就窒息了哲学的探索精神,阻碍了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于是,现代哲学伊始,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就在“拒斥形而上学”的旗帜下发动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一次又一次的批判,其批判的锋芒直指黑格尔的本体论学说,因而提出了“消解本体论”的口号。可以这样说,现代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就是在“拒斥形而上学”和“消解本体论”这两大主张下进行的。可是,经过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科学哲学、文化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哲学解释学的反复探索,最后竟发现本体论是无法消解的。道理很简单,任何哲学都要研究特定的问题,而特定问题必然产生于特定的领域,这些特定的领域就自然地构成哲学研究的本体,因而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即使某种哲学研究的本体论问题不那么明显,但由于本体实际上已经存在,那就要事先承认这个本体,这就是奎因提出的著名的“本体论承诺”。

      由是观之,哲学研究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无论人或世界,都是本体的存在,通过人的目光来研究世界,或者透过世界的存在来研究人,我们总是无法脱离作为研究对象的本体。本体为哲学划定了研究领域和探索的基地,即使像现代哲学那样来势凶猛的消解本体论的思潮,最终也不得不做出本体论承诺。这就是说,哲学本体论是不可消解的,任何哲学都不能没有其本体论基础。

      依据对存在性质的不同判定,哲学史上形成了自然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生活本体论三种本体论形态

      本体论之不可消解,并不意味着本体论不可改变。如果说哲学发展已呈现出近代(含古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时期,那么,由于三个时期的哲学各有其独具的特征,因而也有其各个不同的本体论。

      近代哲学主要探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以及人们能否认识这个世界的问题,其本原的确定是为能否认识这个本原服务的,因而这一时期的哲学可称为认识论哲学。认识论哲学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而对此领域的研究又集中地体现在哲学基本问题上。近代时期认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恩格斯恰当概括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此时哲学主要解决的是能否认识世界的问题,而认识是由人的意识、思维来进行的,因而哲学所研究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此时就转换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这一问题分为两个方面:其第一方面说的是意识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因而是本体论问题;其第二方面说的是意识能否认识存在,因而是认识论问题。在本体论问题上,由于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形成了精神(或意识)本体论和自然(或物质)本体论;若从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较为合理的观点出发,则此时的本体论就是自然本体论,而自然本体论的确立,主要着眼于(自然)存在之时间上的先在性。这一自然本体论形成于古代哲学时期,在近代哲学中得到深入说明,最后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呈现为典型的形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