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认识的社会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颜晓峰(1955- ),男,江苏涟水人,国防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副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国防大学 政治理论教研室,北京 100091

原文出处: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认识的社会化是指认识要素、认识活动和认识结果的社会化。世界市场为人的普遍性发展创造了历史条件;市场流通手段为认识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社会媒介;市场的合理性趋势为认识的“社会力”发展了有效的组织形式;市场的激励功能为科学的社会转化提供了经济动力。市场机制也同时产生了认识的社会性局限。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01)04-0053-07

      一、认识社会化的界定

      认识从其社会和个体的发生时起,就具有社会性。认识社会性的展开与丰富、量变与质变,就是认识的社会化过程。认识的社会化主要是指:

      (一)认识要素社会化

      认识主体通过劳动的社会化,从“地方性发展”的人成为“社会化的人”,具有与世界的丰富性相适应的感觉、思维能力,获得和享受社会的物质精神产品的能力;认识中介的语言符号系统具有通用性或可传达、可交流性,思维逻辑“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物化的认识工具体现和凝结了社会生产力当下发展的成果,适应和满足了社会不断发展的认识的需要;认识客体经过人的实践,已成为对象化、社会化、人化的世界。

      (二)认识活动社会化

      认识活动能够超越狭隘的地域性的局限,拥有社会的视野和世界的空间背景,打破孤立、封闭地进行认识的状态,在社会的普遍联系和普遍交往中从事认识;能够克服小生产式的低效率认识方式,在分工、专业化的基础上,使认识成为社会协作的活动和产物,又逐步使个人认识不终生受分工的固定化的束缚,发展其全面性和自主性;能够改变认识与社会实践的发展和需要相脱节、相背离的机制,使认识资源的配置有利于社会历史的进步,符合时代的要求;能够形成各个认识领域的开放性,减少天赋、兴趣之外的进入障碍,拓展认识的多功能性,既有科学和功利的价值,又有伦理和审美的维度。

      (三)认识结果社会化

      精神生产面向社会需求,具有大众化、普及性的特点;知识产品有着独自的物质形态,可以复制、保存和继承;认识成果直接及时地为社会所吸收利用,形成认识的“社会力”;精神财富成为社会每个成员均可享用的资源。

      认识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认识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机制的整合作用实现的,其中经济机制起着基础性的、不容忽视的作用。认识社会化的经济机制既包括生产的物质条件,也包括生产的社会条件。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一定历史形式的社会物质交往与物质变换方式,对认识的社会性形成与演变有着直接的影响。市场是近现代社会内部物质交往与交换的重要手段,我们看到,只有在生产力普遍发展基础上交往与交换的普遍化,才能使“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P.86)也就是使主体及其认识的社会化成为可能。因此,认识社会化与经济市场化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二、从历史看市场经济对认识社会化的作用

      市场经济经历了从古代社会的萌芽状态到资本主义社会成熟状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从存在于自然经济的缝隙中到成长为世界市场和市场世界的扩张过程。市场促成了物质生产的社会化,实践的社会化,也相应地促进了精神生产的社会化,认识的社会化。由于市场的自发性,这个过程不是理性的自我设计与实现,但市场机制确实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一)世界市场的开拓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为主体成为“经验上普遍的个人”创造了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

      认识社会化的首要因素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与世界的社会化,即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同一个过程。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从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开始的,普遍的市场关系、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型的。资本出于追逐利润的需要,不断破坏和摧毁那些阻碍商品交换、流通的各种限制,“商品就其本身来说是超越一切宗教、政治、民族和语言的限制的”。[2](P.142)商品交换空间不断扩张,从地区之间到国家之间,既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又发展了人类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化程度,这就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过去自然经济的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P.88)在世界市场的力量推动下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为主体社会化提供了实践基础,给认识活动开拓了社会的空间,使文明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社会的素质。

      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普遍交换体系的建立,个人通过市场与世界历史相联系,从地域性的存在过渡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从抽象的社会性存在转变为经验的社会性存在,从地区性的共同体活动扩大为世界性的类的活动,表现出个人解放的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意识的生产过程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精神关系的发展程度与物质关系的发展程度也是一致的,“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只有通过市场关系的扩张,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P.89)个人的特殊的精神活动与世界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不仅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因为这种联系要通过已成为普遍物的各种社会中介,如市场、语言、传统、规则等才能实现。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的个人虽然以自身为目的,把普遍物只作为手段,但他们“只能按普遍方式来规定他们的知识、意志和活动,并使自己成为社会联系的锁链中的一个环节。”[3](P.201)这就是按普遍方式“把特殊性教养成为主观性”的过程,就是认识的社会化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