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89(2001)02-0020-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基础与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在“实践”、“主体性”、“价值”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成果。但是,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与“时代精神的精华”之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所以改革的呼声才日见高涨与强烈。谈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的思路问题,我有一些粗糙而不成熟的想法,抛出来就算引玉之砖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关注无产阶级的历史命运。无庸置疑,哲学是人学,哲学的主体是人(类)。哲学只能站在人的立场上,从人的视角、以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说“人话”(宗教也不过是以神的方式,变相地贩卖某些人的思想),做“人事”(以人的方式变革世界)。也正因如此,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如生存环境、发展可能性、可持续发展的困境、问题和解决前景等,当前特别是那些影响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生态问题、能源枯竭问题、人口爆炸问题、尚不可预测的高新科技的后果问题、文化或文明的冲突问题,等等),总是不断地敲打着人(类)的心灵,拷问着人(类)的良知,问询着人(类)面临这些问题可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大智慧”?具体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它是无产阶级的哲学,它的主体是无产阶级。也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具有双重使命:它既必须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又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无产阶级的视角解释和变革世界;它既必须有对于全人类的终极关怀,又必须始终关心着无产阶级的切身利益。当然,由于无产阶级应该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二者之间应该、并且可能是一致的和统一的。 于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就有一个不容回避的任务,即必须在当代人类状况的大背景下,对无产阶级的状况和处境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的认识。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的出发点。而众所周知,当代无产阶级(包括息息相关的社会主义)的状况,如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状况一样,相较马克思时代、列宁时代,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和动向,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例如,(1)过去模式的社会主义已经大多消失或“改制”;(2)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社会主义有不少创造性发展,如“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等;(3)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所谓“小康”型无产阶级,一些雇佣工人甚至并不认为自己是“无产阶级”,而是“有产阶级”、甚至“中产阶级”。经济基础决定观念形态,这会有何哲学上的后果呢? 哲学的主体及其状况决定立场、研究视角,其结论也必然有主体性。所有这些变化、区别可能意味着些什么呢?它可能在哲学上引起怎样的变化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应有相应的转变呢?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绝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相反,必须从这里着眼进行探讨。 二、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但同样,当代实践的发展与马克思时代也有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且不说由于科技的发展、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加强,实践的范围(广度、深度)大大拓展了,复杂程度大大加强了,而且实践方式本身也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革命”,由于电脑、网络、人工智能等的发展,人们的实践活动与学习、生活、甚至娱乐、休闲等愈来愈一体化了,有时甚至是很难区分的。许多“虚拟实践”活动,如绘画作品的艺术创作、衣服的剪裁、远程医疗手术等,人们可能仅仅只是动动鼠标、点击几个键盘、发出几个指令而已,并未真的“亲自”去做。甚至“战争越来越像游戏,游戏越来越像战争”。美国许多参加过海湾战争这种高科技战争的士兵(他们往往有玩电子游戏的经历),就曾经吐露过这种体会:一切似乎就像和平时进行军事演习一样,忘乎所以时,甚至区分不出自己是置身于真实残酷、“正在杀人”的战场,还是放纵自己于游戏厅。再如,知识产品,如程序(软件)、点子、秘方、设计思想、工艺流程……都已经或逐渐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生产概念、实践概念与认识、思想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了。且不说对整个哲学的意义,这至少对于认识论会有许多新启示,值得认真地反思、提炼和总结。 同时,实践一方面愈来愈成为一种大规模协作式的劳动(机器大生产、高度自动化、全球市场的形成等),体现出高度社会化、全球化等特点。另一方面,因为大规模重复劳动变得简单而容易,其劳动价值越来越有限,个性因素反而愈来愈重要;在自动化时代、网络时代,几乎可以说,只有高度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劳动才会是最有效的劳动。这说明,在实践过程中,人一方面被高度异化,沦为“机器的奴隶”,变得无足轻重;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高度自主、高度创造性的趋势,在新的意义上高扬人的价值。在这种新型文明中,人类的价值观和社会历史观是否必须反映这种矛盾、并做出相应调整呢? 无论如何,实践自身的变化使得哲学赖以生长的基础更新了。如何以科学的发展的实践观为基础,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体系,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