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笔者1989年所发表的《日常生活批判刍议》(《哲学动态》1989年第4期)开始,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过去10年间逐步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哲学新生点之一,成为一种关于现代化的独特的文化哲学表述形式。日常生活批判的兴起自觉地体现了现代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演进趋势。 一、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批判导向 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重要导向。在传统社会,由于人类精神的不发达,存在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严格的分工。哲学表现为超越一般社会生活的抽象的、思辨的理性活动,表现为生活世界的一种外在的教化,而不是生活世界内在的文化启蒙。现代哲学通过胡塞尔的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舍勒的哲学人类学、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卢卡奇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德里达和福柯等人的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向生活世界回归。哲学开始把目光专注于人在其中现实地交往与生存、现实地创造价值和意义的生活世界;哲学不再以外在的和超越性的理性实体的化身自居,而是向人的生存的本质性文化精神回归;哲学不再是少数独断的权威哲学家关于绝对真理的“独白”,而是丰富多彩、充满个性的哲学理性活动的“对话”;哲学不再热衷于颁布最终的体系和普遍适用的教条,而是回归到本真的哲学形态,即反思的、批判性的理性活动和文化精神。 在现代各种哲学流派或学说中,文化哲学最明确、最自觉、最强烈地提出回归生活世界的要求。它把理性的目光聚焦到内在于生活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所有方面,并从深层制约和左右人的活动和社会运动的基本层面,即文化。生活世界是人在其中生活的交往的世界。人总是文化的人,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历史地凝结成的、自发地左右人的各种活动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就是文化。因此,当哲学理性回归生活世界时,就是回归人本身,就是回归文化,成为自觉的文化批判精神。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这一文化批判导向的突出表现。 日常生活批判是20世纪兴起的文化哲学领域。它同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并列为不同类型的文化批判理论。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列菲伏尔、卢卡奇、赫勒、科西克等人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日常生活批判问题。这些理论对我们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在理论范式、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上与我们有很大差异。例如,胡塞尔所关心的是通过回归前科学的和前逻辑的生活世界而重建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海德格尔和列菲伏尔致力于批判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日常生活世界的深层异化,而我们面对的则是如何消解自在自发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文化阻滞力。因此,我提出要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构建中国的日常生活理论范式和日常生活批判和重建的实践模式。 二、建立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基本思路 一般说来,日常生活不同于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的精神生产和政治、经济、公共管理等有组织的社会运动等非日常活动,它是日常的观念活动、交往活动和其他各种以个人的直接环境(家庭、村落、街区等天然共同体)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活动的总称。其中最为基本的是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以个人的肉体生命延续为目的的生活资料的获取与消费活动;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等以日常语言为媒介,以血缘和天然情感为基础的个人交往活动以及伴随上述各种活动的非创造性的重复性的日常观念活动。这样,我们就把人类社会划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 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自在的、未分化的、自然而然地运行的领域。其内在结构和基本图式:(1)它是一个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占主导地位的活动领域;(2)它呈现出经验主义的主导倾向,主要凭借传统习俗、经验和常识而自在自发地运行;(3)它表现出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主要由生存本能、血缘关系和天然情感而加以支撑与维系;(4)它表现为一个自发组织、自发运行的系统,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自在的道德观念与宗教。 在以上述基本要素为基本图式和内在结构的典型的或传统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的空间,人的行为以重复性的实践为特征,它直接被那些世代自发地继承下来的传统、习惯、风俗、常识、经验、规则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等所左右。这些带有非理性色彩的因素通过家庭、教育、社会示范、模仿类比等图式而自发地渗透到一代又一代日常生活主体之中,成为直接左右人的活动的“生活的样法”,即自在的文化因素。于是,日常生活的自在性、自发性与传统文化的惰性、保守性达到了契合:重复性和自在性的日常生活为具有稳固性和惰性的传统文化因素提供根基和寓所,而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保守性反过来进一步加强了日常生活的重复性与自在性。 必须指出,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传统和沉重的传统日常生活结构。中国的农本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本质上是一个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绝大多数人口是传统农民,他们终生被封闭在家庭与天然共同体之中,凭借着自发地溶进血脉之中的传统、风俗、习惯、经验、天然情感、血缘等自在的文化基因而自在地、周而复始地展开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日常生计。这种沉重的日常生活结构至今在文化层面上阻碍着中国的现代化,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盛行着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连哲学和艺术这种最需要自觉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也成为按固定模式和框架进行归类与复制的重复性活动。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理性、法治、主体性经济,而在我们的市场经济建构时期,盛行的则是经验、人情和无主体的平面文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