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1)02-0003-05 人的本质是一个古今中外思想家求之不解的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以往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新的实践及其对实践的科学理解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指明了把握人的本质之谜的科学方法。 关于人的本质,通常都采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话,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笔者认为,要把握人的本质,必须把握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而内在根据、内在本质必须通过外在现象,即通过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去把握和揭示,亦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把握和揭示。因此,马克思的这段话,指出的是把握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而并不是给出的人的本质的定义。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展开着的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存在。 一、人是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存在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通常,我们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等同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其实,思维与意识、存在与物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思维是大脑的一种自觉活动过程,是意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意识是人脑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意识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思维丰富和宽广。存在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二种理解,广义存在是“有”,同“非存在”、“无”相对应。显然,人们只能同存在的事物打交道,不可能同不存在的事物打交道,从这种意义上说,思维、意识、精神也是一种存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思维存在同思维以外的存在(狭义的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广义存在的内涵和外延要比物质丰富和宽广。狭义的存在是指与思维、意识相对应的一种存在,即物质存在。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的存在,应是一种狭义的存在、物质的存在;而同物质存在相对应的存在是意识存在、精神存在。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通常把它等同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一切旧哲学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了形而上学的“二极”抽象,用一方吞没另一方的思维方式,把世界或者统一于物质,或者统一于精神;认为把握了物质就可以把握精神,或者把握了精神就可以把握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扬弃了旧哲学的思维方式,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看作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着的辩证矛盾关系。 马克思指出:“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换言之,正是由于他是一类的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本身的生活对他说来才是对象。”[3]言下之意,人是有意识的物质存在,是意识与物质的矛盾统一体。尽管作为人自身所包含的意识与物质的矛盾关系,从表面上看,不同于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但由于哲学基本问题中的意识,就是指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是既离不开作为人的肉体组织的物质,也离不开人以外的物质世界。又因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人的肉体物质与人以外的其它物质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共同性和相互转化性。因此,只要全面正确地把握意识与物质的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就能够指导我们全面正确地把握人的本质。同样,只要能够全面正确地把握人的本质,也就能够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哲学本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哲学就是人学。 首先,意识与物质是人之存在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人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没有物质世界的优先存在、客观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也就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必须承认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先在性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否则就是唯心主义。同样,如果没有意识的存在作为物质存在的对立面和基础,就没有人的存在,也就根本没有人的认识和一切认识论问题本身。因此,强调意识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逻辑先在性,不是唯心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 其次,意识与物质是相互对立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加工、建构,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它依赖于人脑及其外部客观世界而存在,是一种“观念虚在”[4]。意识具有主观性、无形性、能动性、自为性、自我可感而他人不可感等特性。物质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认识的客观实在。物质具有客观性、有形性、被动性、自在性、可感性等特性。因此,意识与物质的矛盾内在地包含了主观与客观(包括自己肉体组织和自己以外的客观存在)、主体与客体、无形与有形、能动与被动、自为与自在、不可感与可感等矛盾。 再次,意识与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意识是主观的,但意识的来源及其活动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否则的话,人们就不可能认识意识活动本身,也就不可能有认识论。意识是无形的,但可以通过主体的能动活动,如语言、文字、符号、动作等转化为客观的、现实的、有形存在;否则的话,人们之间就不可能进行相互的交往与合作,人类也不可能得到不断的进化。意识是能动的又是被动的,它依赖人脑和外部物质世界而存在,它甚至不能完全控制自己思维本身,如无意识、潜意识;否则的话,人的意识就将成为世界的本原,人也将成为“神”了。物质是客观的,但可以通过人脑、能量、信息转化为主观的意识;否则的话,物质世界就根本不可认识。物质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如各种场(引力场、信息场)的存在;否则的话,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就将成为神秘莫测、永不可知。物质是可感的又是不可感的,如万有引力只能凭推理来把握,紫外线只能通过仪器来把握;否则的话,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只要靠感性认识就足够了,理性认识就是多余的。物质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物质间有着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否则的话,自然界就不可能有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