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1)03-0012-04 作为革命家和理论家的统一,马克思在试图解释世界的同时,更为重视改造世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理想的重要内容。 一 理想意味着对现实的不满。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产生了人的畸形、异化以及才能的压抑等一系列消极后果,全面发展的理想正是针对着片面发展及产生的消极后果提出来的。 前资本主义的众多思想家们也曾谈到完美和谐的人的发展,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人类从总体上说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奢侈的要求,并不具有历史的紧迫性。 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人的发展也有了巨大的进步。这种进步突出表现在人类的大多数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但这种进步同时又有着巨大的缺陷,导致了人的异化以及其它消极后果。从人文主义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家们都对资本主义由分工引起的片面发展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赞美了一个充分发挥人的全部才智的美好社会。席勒寄希望于审美的自由活动,他认为审美自由活动才是摆脱不合理社会对人的种种限制的唯一途径。黑格尔认为“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空想社会主义者包括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都有关于人全面、整体发展的思想,欧文并且进行了社会试验。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的一贯理想。马克思在少年时代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职业选择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这可说是马克思最早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他把自身的完美和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对照一下《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就可以看到这两处有多大的相似。此后,尽管马克思本人在世界观方面发生过根本性的变革,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想。 为什么要全面发展呢?根据马克思本人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之所以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有几个方面原因。首先,马克思要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反对把人仅仅作为手段,马克思也曾说过,“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而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这一整体由诸多要素、部分构成,然而,这些构成部分缺乏自身的独立意义,没有自身的独立价值,只能为人这个整体服务。只有服务于人这一整体,才是真正的以人为目的,因此,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体现人本身就是目的,就是人的根本。其次,怎样才能体现以人为目的?实际上,以人为目的可以表达为以下三个层次的具体目的,(一)服务于人的生存和享受需要。当然,也可以说,人有发展的需要,但这种情况可以归于(二),人的本质的充分展现和自我实现。以及(三),自身的完美、完善,这里的完善、完美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以及个人自身的和谐。显然,片面发展不能展现人的全部本质;同样,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在片面发展中不是日益自由,反而增加了对机器、对资本家的依赖性,使人更加受到限制,成为机器的附属品,这种发展只能是一种异化的发展,必然是不利于生存享受需要的满足的;另外,片面发展表现为畸形发展,不仅使个人本身呈现不和谐的状态,也必然导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二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持,但理论也必须根据实践作出调整。世界观和历史观转变之前的马克思,也试图从理论上证明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可能性,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是从人性的异化与复归来论证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的,然而,这种论证方式在理论上是唯心的,在现实面前是苍白的,无力指导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因而必然被唯物史观所代替。因此,如果说世界观转变之前的马克思是带着人本主义痕迹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话,那么已确立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就决不再仅是出于善良的愿望,而是有着科学根据的实践目标。 唯物史观为人的全面发展理想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相对于其他理论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它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承认历史是人的活动,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中的作用,因而使得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成为可能。 首先,唯物史观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一致性,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人的片面发展曾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而有些理论家在反对片面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求排斥社会大生产,主张退回到自然纯朴状态或小生产方式中去。马克思则认为,人的发展是自身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特别是大工业发展的要求。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1]而职能的不断变换,劳动者不再固定于某种职业,就必然要求“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1],要求“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不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反而是生产力发展所必需。 其次,唯物史观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为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为人的全面发展指出了光明前景。由于阶级和私有制被消灭,社会关系变得合理,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