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重要的是弄清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 一 20世纪是唯物史观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传播并在实践中获得伟大成功的世纪。然而,这种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中间有曲折甚至失败。最大的失败莫过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解体和中国的“文革”所造成的破坏。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同实践上这些重大挫折密切相关。但是,产生这些挫折,原因并不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对它的理解与运用中的错误;准确地说是那种片面理解的“唯物史观”和教条主义的失败。 曾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现在陷入“困境”和“危机”,因为它“过时”了。他们认为出路是抛弃它而另辟蹊径。公开鼓吹这种“过时论”的人不多,受这种谬论影响的人却不少,不应低估这股思潮的影响。对很多受这一思潮影响的人、尤其是年青人来说,这与其说是思想理论问题,不如说是实践问题。只要马克思主义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这种“过时论”便不攻自破。对“困境论”的另一种解释指的是当前重理工轻人文、重实利轻理想倾向中所蕴涵的对哲学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轻视。这里指的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困境。至于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经过总结经验教训,它非但没有陷入困境、出现危机,而是走向新的起点,在某些方面产生突破性进展。可以说现在是建国以来哲学研究最好时期。这表现在: (1)哲学研究需要宽广的视野、世界性的交流和对话,需要解放思想与独立思考。中国开放改革以来逐步形成的开放社会和宽松的环境,为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哲学研究提供了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这种条件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建国以来哲学研究最好时期的主要根据。 (2)从实践标准讨论开始,对教条主义的批判,激发了哲学研究主体的反思,促进了哲学研究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思维方式、研究范式的转换。哲学界重新思考和认同马克思对唯物史观“改造世界”的本质与功能的理论,从而抛弃那种教条主义的理解方式与研究方法。这使唯物史观的研究重新回到马克思所开辟的理论联系实际、面向社会生活和实践的道路上来。这对唯物史观的发展是意义重大的。 (3)创新性的、丰硕的哲学研究成果是“最好时期”的有力证明。 首先是在开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性问题中,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特别是揭示了不发达国家的特殊的发展规律和特殊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 其次,尽管哲学研究不受重视,尽管研究工作遇到种种困难,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探讨还是取得十分重要的成果。在拨乱反正中对马克思的重新解读,纠正了过去对唯物史观的片面理解,对唯物史观创立与发展的历史,对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对唯物史观的实践观、价值观、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历史规律和人的自由等基本原理,重新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同时,适应开放改革与理论发展的需要,开辟了发展哲学、经济哲学、价值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文化哲学、科学技术哲学、语言哲学、人的哲学等研究领域和应用哲学的研究,每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都在理论上有所建树。 开放改革二十多年,开创了唯物史观发展的新时期,是不争的事实。至于讲到“不被重视”,要进行具体分析。哲学之被挤向边缘,除了客观原因,还有研究主体自身方面的原因。哲学从过去高耸云霄的“圣殿”回到现实中来,开始进行自主的、有价值的探索,但这一回归仍未彻底,哲学与社会生活仍有较大距离,哲学研究成果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或者还不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在社会转型时期,哲学研究也在转型。社会需要哲学。哲学应脚踏实地去适应社会的需要,用自己的成果去开拓未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像过去那样的“重视”,不见得对真正的哲学研究有利。我们应该庆幸哲学从一种悬空状态回到现实中来。 二 在思考21世纪唯物史观的发展时,许多学者强调要创新,但也有学者表示怀疑。我想首先讨论一下唯物史观的创新问题。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萨特认为它是不可超越的。但是,“不可超越”,不等于不能创新。唯物史观并不是一种封闭的、主观思辨的逻辑体系,它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宽广的道路。它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这是人们一再重复的见解,已经成了老生常谈。问题是过去我们对“发展”作了非常狭隘的理解。似乎“发展”只是一种“跟着讲”;只是一种对原典的重新解释、补充和运用。提出“创新”,就是要突破这种狭隘的发展观。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创新。 创新是相对于传统而言;是既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有不同种类的文化传统,也就有不同性质的继承和突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传统,是一种真理相传、真理积累的传统。一方面,必须坚持和继承这个传统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这个传统是一个开放的、富有生命力的、不断发展着的传统。没有创新,它的生命就要终结,这一传统就不能延续。创新是这个传统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继承这个传统,是实现创新的前提;而创新则是这一传统生命力延续的保证。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正是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