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激活经济,知识整合经济,知识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知识经济的发展赋予了经济学全新的内涵。建立在传统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现代经济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旧的经济学范型已经过时,因为这种范型不能使我们过去的生活方式适应更加复杂的未来。“我们现在需要经济思想方面的真正草命。”(注:[美]W·E·哈拉尔:《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对于现代经济学来说,已经不是要不要变革的问题,而是怎样变革的问题。这里需要着重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经济愈发展,所产生的经济负效应就愈明显,甚至直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现代经济学已经不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的症结在于构建现代经济学的传统方法论。因此,我们认为,变革现代经济学,首先需要对现代经济学的方法论实现新的革命。 一、现代经济学面临的困惑 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机器生产力的飞跃,造就了无数人间奇迹,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但是,工业经济是以消耗大量资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为代价的,并且这种代价随着工业经济的推进愈益增大,预示着工业文明将走到尽头。现代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现象、揭示现代经济变化规律的理论科学,它必须与时代同步,反映现实经济状况的客观变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所著《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它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趋势的变化。”(注: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经济学的存在与发展只能植根于客观现实之中。离开现实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就会出丑。现代经济学建构的基础是工业文明。它的一系列命题、范式是适应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是一个人为设定的研究出发点。美国当代资深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学的危机是关于范例的基本假设有失误。”(注:彼得·德鲁克:《走向下一种经济学》,转引自哈拉尔《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在知识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之时,停留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现代经济学就会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就会产生种种困惑。 首先,现代经济学建立的理论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自亚当·斯密创立古典经济学以来,许多经济学家在构建自己的经济理论时,都把生产要素稀缺特别是资源的稀缺性作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现代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及决定和影响资源配置的诸因素,实质上就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市场经济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有效配置稀缺的经济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但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知识资源迅速上升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知识具有共享性、外溢性、可传授性和可转让性,它已不再是生产经营的稀缺生产要素。特别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各种知识信息层出不穷,大大拓展了人类利用现存各种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网上信息能够跨越物理时空进行无限延伸,这就为人类全天候地配置全球经济资源创造了条件。知识经济使人类第一次从发展生产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中彻底解脱出来,实现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性飞跃。而这个问题现代经济学尚未涉足,更无法直面解释。 其次,现代经济学立论的基础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自18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以来,经济学理论屡经变迁,但迄今为止,早期古典经济学家设想出来的‘理性经济人’概念,依然是现代经济学理论不可动摇的‘公设’。”(注:胡伟希:《经济哲学:从“理性经济人”到“理性生态人”》,载《新华文摘》1997年第8期。)所谓理性经济人,就是撇开了现实人可能有的其他各种欲望和动机,可以既不考虑他人的、社会的利益,也不考虑自己的非经济利益,一切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用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实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每个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都是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受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制约,现代经济学在指导现实经济活动时出现了两大误区:一是只考虑经济当事人的利益,不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许多现实经济行为往往是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现代经济学即便迫于社会现实对经济理性人假设做出一些重要调整,但理论的立足点依然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的实际利益需要;二是在追求本单位、本部门和个人的经济利益过程中,忽视空气、阳光、森林、水等公共资源的实际存在价值,把生态环境资源看作是可以无偿占有和使用的社会公共物品。现代经济学在设置各种生产、交易成本时不考虑环境成本,不需要兼顾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客观上造成了现代社会的环境危机、资源耗竭和生态失衡。 再次,现代经济学引导的经济运行方式是市场非对称性。所谓市场非对称性,就是个人的经济行为对他人、对社会造成直接与间接的各种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后果是,信息机制、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就会造成外部不经济,甚至会出现市场失灵。某些市场主体唯经济利益是图,只追求利己的、短期的和看得见的经济利益,而不受市场力量的约束,也不受社会公德的约束,因而,现代经济学希望达到的帕累托最优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现代经济学指导经济运行的结果必然是社会经济发生重重困难,路越走越窄。以绝对消耗资源、甚至不惜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必然会使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发生错综复杂的矛盾以至尖锐对立,从而使人类本身陷入困境。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实际上是自杀性、毁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生态资源过度开发为代价的现代经济发展已接近极限。《增长的极限》一书的发表实际上宣告了西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指导现代经济发展的经济学也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