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楠明(1954-),男,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副教授。黑龙江大学 哲学系,哈尔滨 150080

原文出处:
《东岳论丛》

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对旧哲学的伟大变革,是使哲学发展的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向,但目前的理论研究对这一根本之点却没有给以充分的重视,用旧哲学的思维去阐释实践哲学,结果陷入理论和实践分裂的困境。所以,要从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深入理解实践哲学的思维和它的伟大变革的意义之所在。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1)04-0067-04

      当前理论界对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性质及其伟大变革,见解并不一致。这些争论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马克思哲学的把握。自改革开放以来,教科书体系的客体化模式受到怀疑和指责,回到马克思,重建马克思的主体哲学风行一时,人学、价值哲学、发展哲学、文化哲学、交往哲学等等见解应运而生,这就导致了新旧两种思维的激烈冲突和交锋。所以,要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实践哲学仅仅看作是一种实践观点,因为从不同的思维方式出发,完全可以对实践作出不同的理解。问题的关键是要把实践哲学把握成一种新的哲学思维,阐释出马克思哲学的伟大变革在于确立了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即从解释世界的抽象本体论的知识体系转向了现实的、历史的,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的批判和革新的哲学理论。做出这样的判断当然要根据马克思的文本,但更为主要的是面向实际,从问题出发,正如有的同志所主张的:正确的提问甚至比解决问题的思路更重要。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着眼,阐释确立实践哲学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一、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分离,说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是实践哲学的根本特征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主流意识不被大众所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处在宣传的局面,不能化为群众的自觉心理。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哲学的边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成为学者书斋里的东西,研究变成了证明思辩能力的工具;一是大众层面却思想迷惘,理想信念日益淡薄。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分离,使哲学处在生存的危机之中。但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缺少理论思维的,尤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急需进行新的思想启蒙,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拓宽人们的视野。然而,作为新的启蒙的主要思想工具——哲学却游离于大众文化之外,不能起到引导和提高大众文化的作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理论自身来看,却同对马克思哲学性质的理解有关。一种通常的见解,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世界观的知识体系。其实,这是用旧哲学的抽象本体论的思维来解释马克思哲学。旧哲学幻想一劳永逸地把握世界,因而“本体论”成为旧哲学的核心。但这种“本体论”的思维不但使哲学处于乌托帮式的幻想之中,总想描绘出世界的终极图景;而且使哲学远远脱离生活现实,成为只有用最高的哲学直观才能领悟的彼岸存在。这就造成了哲学处于生活世界之外,它的功能只是解释世界,并对实践进行教条式的说教。如果坚持这种“本体论”的思维,是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凝固化和教条化,成为一种脱离实际的僵化模式,而不能同变革现实的伟大实践融为一体。所以,在实践中人们总是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理论与现实总是对不上号?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运用理论去看待现实?对于这种理论和实际的脱节,单纯责怪现实不符合“理性”是片面的,它只能给人以“应有”的安慰和误解理论的实践功能。最终会使人们远离哲学,把其视为高不可攀但又是无用的思辩玄想。问题的关键是在于理论的本身,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错误解读,把马克思哲学这种革命的批判的理论说成了是外在说世界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正是造成理论和实践分离的重要原因。

      其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实践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对旧哲学的伟大变革,首先就是使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把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而对尘世的批判意味着不是从既成肯定的角度说明现实,而是否定的改变现实。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哲学不是“黄昏后起飞的密涅瓦的猫头鹰”,而是“高卢的雄鸡”,换言之,黑格尔尽管很重视现实,但他认为哲学是对既成现实的反思,这样,理论就不能成为现实的构成成份,而是对现实的外在说明。这不但使理论失去了否定的批判的功能,而且把理论和现实分裂开来,理论成为高高在上把动力输入现实的“应有”。黑格尔的错误表现了旧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根本失误。所以,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改变世界”,不能仅仅理解为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如果现实是既成给定和自足的,理论只是对既成现实的反映,那么,理论和实践就处在既成的二元对立之中,理论也就只能是说明世界的知识体系。简言之“改变世界”意味着消灭哲学,使理论成为现实的组成部分。“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因此,在消灭哲学中实现哲学,从而改变世界向人类解放迈进,才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真正含义之所在。“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3]这也即是马克思一贯主张的“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的思想。根据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观,哲学就不能是世界观,一种解释世界的固定化的知识模式,它的本质是革命,是社会内在的自我批判的意识。在标志马克思哲学创立的《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反复强调了这一思想。“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3]“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那么,理论作为思想怎样才能实际地改变事物呢?其实,马克思通过这一论断是要告诉我们一种思维方式,即理论始终要面向现实,使理论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成为现实本身的构成要素,而不是外在的说明,从而服务于改变现实的实践运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中,树立人类解放的价值坐标,立足于基本国情,批判地审查现实,重建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文化精神,在新的思想启蒙中,使人由自在自发走向自为自觉,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新型主体,能够承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