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 者:

作者简介:
贺慧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实习研究员 100732

原文出处:
《国外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00年10月30-31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来自英、美等国和地区的12位海外学者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的60多位国内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围绕人类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状况与21世纪人类科学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具有生命力的发展取决于哪些关键问题的解决等主题进行了讨论。

      会议分为10个时段进行。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吉研究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作了题为“发展哲学事业,迎接伟大时代”的讲话。李铁映的讲话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全部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以其思想的深刻性、逻辑的严密性、体系的开放性和充满革命精神的风格,而具有其他学说不可比拟的广阔包容性和不断发展的生命潜力。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华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头脑”。20世纪以来,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一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个20世纪的经历,使我们一再深切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魅力和无限生命力。它在现在和今后都将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最好的精神武器。第三,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作为结束语,李铁映说,21世纪是哲学发展的时代,是哲学家大有作为的时代,是产生伟大哲学家和哲学革命的时代。

      会上,中共中央党校龚育之教授回顾了社会主义在中国所走过的百年历程,并指出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来自中国实际和中国经验,展望了21世纪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美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心瓦迪·哈拉比教授分析了21世纪革命乐观主义的物质基础,他对比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优势和弱点,认为20世纪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中共中央党校邢贲思教授就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问题发了言,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的观点,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把科学社会主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刘吉研究员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中指出,资本主义存在一天,社会主义就具有无穷无尽的魅力;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但也是不可逆转的;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超越资本主义。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岩崎允胤教授认为今天重新把科学社会主义分成学说、运动、体制三个方面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了20世纪末的重大课题,如防止高科技武器战争,阻止地球环境的毁灭性破坏等,并强调这些课题必须得到解决。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欧文·马奎特教授认为,进入21世纪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是捍卫自己世界观的唯物主义特性,并且要抵制那些在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历程时引入唯心主义概念的尝试,捍卫和进一步发展唯物辩证法。中共中央党校的李君如研究员也作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小康社会”的发言。

      复旦大学刘放桐教授的论文主旨是通过重新认识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以及后者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来论证马克思所开辟的哲学发展道路是包括西方哲学在内的当代哲学发展的正确道路,邓小平理论所体现的也正是这种道路。来自台湾高雄中山大学的姜新立教授作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结构主义国家观”的发言。他从三方面检视了这一观点:一、基础与上层建筑;二、生产方式与国家;三、作为特殊生产关系物质凝聚物的国家。他还对马克思及恩格斯在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国家观上所呈现的复杂性及理论上的弱点提出了批评。来自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的多莫尼科·洛苏尔多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展望”的发言。来自匈牙利政治研究所的安德拉什·盖德教授提交的论文是“形而上学时代的终结?——面临着有争议的形而上学话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都师范大学王锐生教授着重论述了全球化三个方面的二重性,即超越民族国家界限与反对这种超越的二重性;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二重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二重性。邴正教授在《全球化与当代哲学精神》中分析了全球化的影响及当代哲学精神的转折。南开大学的王南湜教授从马克思的视角看新的全球秩序,他把马克思的社会转型理论加以推广,认为可以把全球化理解为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从而导致全球范围内统一的法律秩序和民主政治的建立。苏州大学的任平教授也建议我们关注全球化,建构一种交往实践观唯物论哲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出发,同西方哲学对话,回答当代重大现实问题。

      吉林大学的高清海教授认为,“人性‘革命’”理应成为21世纪的时代主题和哲学主题,“人性‘革命’”就是要通过几方面的“转向”把人从过时的“人的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人性的重新整合,使人真正“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其全面的本质”。复旦大学的俞吾金教授重新肯定并论证了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英国蒂塞德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主编马克·考林教授和德国敏斯特大学乌尔苏拉·赖特迈尔—维特女士分别作了题为“成熟时期马克思的异化观”和“以劳动求解放:从传统劳动社会解体的视角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发言。

      华中理工大学张曙光教授认为,当代人类生存实践与马克思哲学的互动已凸现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维度,我们需要深入地开掘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思想,以便深刻地反省并自觉地调整人类现代的生存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金吾伦研究员的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观念变革及有待马克思主义探讨和概括的问题:实在观的发展、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的变革、科学理性的拓展、社会角色的变换。日本早稻田大学北村实教授指出,由于我们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所以进入21世纪的迫切任务就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诲发展成为避免生态灾难的具体战略。欧阳康教授就如何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更新和形态变革,论述了三个前提性和方法论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