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淑梅(1954-),女,天津市人,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研究。南开大学 哲学系,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南开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的外向型和资本的殖民扩张,是形成全球性经济联系的机制;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各国相互开放性、生产组织跨国性、交往主体多样性、资源配置灵活性等。经济全球化使个人在更大程度上成为普遍的类存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条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但经济全球化又对人的发展具有负效应。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世界历史的客观必然趋势,符合人性的关怀。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1)03-0039-05

      经济的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市场经济是社会交往日益普遍化的经济形式,具有开创和发展世界历史的作用,在历史上,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首先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开拓,这是通过建立殖民体系而实现的。在当代,计算机网络、跨国公司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体化的态势和格局,为人的全球性普遍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空间和条件。但是,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对人的发展又具有负效应。本文拟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进行探析。

      一、全球性经济联系的形成机制

      市场经济是具有开放本性的经济形式,它要不断向外拓展。在历史上,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打破了地域、民族的界限,通过外向型发展走向世界,进而反过来促进地域、民族内部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以往各个民族的孤立状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以商品、货币为媒介的世界性的社会联系,使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市场经济虽然具有外向型的特性,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只是少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市场的外向型和资本的殖民扩张的结合,成为形成全球性经济联系的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资本的无止境扩张的殖民统治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强制地向其他民族和国家倾销商品、建立世界市场的方式为自己开辟道路。资本具有无止境扩张的本性,为了实现价值的增值,投资不断增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产品;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在生产中作用的增强,也促使生产成本下降,产品数量激增。而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却限制着国内市场的发展,使产品超出国内市场需求的界限,形成剩余产品。只有开辟国外市场,这些剩余产品才有可能被吸收。由此决定了资本必然会冲破国内市场的界限,向其他民族和国家扩展,把其他国家和民族变为商品销售市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这里,生产是以巨大的规模,而且是以日益扩大的规模进行的。生产的规模不是由现有需要的范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所达到的规模要求的。因此,市场必定不断扩大。”[1](p.312)这是一个以西方国家为产地、为中心,向其他国家扩张和延伸的过程。市场的边沿离产地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远,直至商品交换之网伸展到世界各个角落。“市场可以代表圆周或弧线的大小,如果把产地算作中心,其半径就不断延长,例如市场从最近点开始,直至世界市场的最远点结束。”[1](pp.328~329)而市场的扩大,反过来又会影响生产,使生产越来越依赖于世界市场。马克思说:“再生产过程并不取决于同一国家内相互适应的等价物的生产,而是取决于这些等价物在别国市场上的生产,取决于世界市场吸收这些等价物的力量和取决于世界市场的扩大。”[2](p.147)

      然而,世界市场并不是无限的,它在每个特定的时刻对剩余产品的吸收能力都是有限度的。这不仅是因为其他民族的生产力不发达,用于交换的剩余产品有限,而且是因为那些闭关自守的民族难以容纳商品市场。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还增加了对原材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促使资本从世界各地获取物质资源,购买经济落后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使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趋向于世界性,而这也受到闭关自守的国家的限制。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越来越依赖于世界市场的扩大,依赖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消费的发展,依赖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原料和劳动力;另一方面,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独立不依,闭关自守,又极大地限制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于是,西方国家就诉诸武力,打开一个个封闭的国门,以暴力掠夺、强行占有的方式与经济落后的民族交往,建立殖民统治。全球范围的经济联系的建立,就是以西方国家单向度地向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扩张,使之沦为殖民地的方式进行的,是以西方国家扩大其地理占有空间、扩大其势力范围为特点的。这一过程在冲击落后国家和民族的血缘地缘联系、消解人身依附和从属关系的同时,又“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p.255)。这种残暴的、违反人性的交往方式,导致世界矛盾的加剧,经济危机、世界大战,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瓦解殖民主义体系,成为历史的必然逻辑。全球性的经济联系是通过殖民化而形成的,但却最终导致殖民体系的解体。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由少数国家向全世界扩展,世界经济的发展日益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是由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的,是在西方国家走向后工业社会、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了新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国相互开放性。随着殖民主义时代的结束,广大发展中国家走上了民族独立的发展道路。在保持民族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走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是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做出的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主动打开国门,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吸引外资,参与国际竞争,置身于世界潮流之中。由于各国相互开放,使得交往空间增大,交往关系多样化,经济交往不再是个别国家间的贸易往来,而是可以在许多国家间进行各种交往。诚然,经济交往要遵循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发达国家在交往中处于强势,但是,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任何国家脱离全球化的潮流,都不可能获得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参与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迎接挑战中捕捉机遇,才能发展自身。这样,人们的社会交往就具有了互动性。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推动着经济的全球化,而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对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具有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提高对全球经济运行的反映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