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的两重性品格和理论创新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决定了他把实践作为绝对理念的一个环节来理解,认为实践“观念不仅具有普遍东西的品格,而且具有单纯现实东西的品格”(注: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23页。)。列宁把其中的合理性概括为实践的“普遍性品格”和“直接现实性品格”,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注: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30页。)理论具有普遍性,没有直接现实性;一般的物质活动只具有直接现实性,没有普遍性;实践既不同于理论,又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活动,它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直接现实性,因此,实践既高于理论,又高于一般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普遍性品格可以从理性的目的和方法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根据来加以分析。马克思在比较建筑师和蜜蜂的行为时写道:在劳动实践中,“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2页。)在这段话中,马克思对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作了两个规定:(1)“自己的目的”。目的是实践得以发动的动力和进行的方向,它“作为规律决定着”实践活动。(2)“活动方式和方法”简称方法。方法是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观手段,它由实践目的决定同时又调节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目的和方法都是在认识内容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思维形成的,属于理性范畴。理性体现的是本质和规律,具有普遍性品格。因此实践活动在本质上具有普遍性品格,这是人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行为的本质特征。 实践活动又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即表现为感性的物质活动,正是这一品格一方面使实践活动的普遍性品格在物质形态上具体地体现出来,即使理性通过实践活动对象化自身;另一方面又使实践活动体现出盲目性,对此可从两方面分析: 其一,实践活动遵循着物质运动本身的规律,往往具有盲目性。就实践活动与自然界一般物质活动都是感性的物质活动而言,两者是一样的,都遵循着物质运动的规律。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实践活动中总会出现许多始所未料的新情况。当人们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这些新情况时,实践活动的过程就会离开主体的自为控制而自发地遵循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这时的实践活动就具有盲目性。其二,实践结果是物质运动合乎规律的产物,往往具有盲目性。实践活动尽管是由目的推动和合目的的方法调节的,但主体并不能强制实践活动产生出一个与目的相一致的结果。主体通过目的和方法,推动和调节实践活动,让物质运动之间相互作用,实践结果也就合乎规律地形成。当推动实践活动的目的合理和调节实践活动的方法有效时,实践结果就与目的相符合,实践结果的预期性说明实践结果为主体所把握。当推动实践活动的目的不合理或调节实践活动的方法无效时,实践结果就与目的不相符合,实践结果的非预期性说明实践结果对于主体而言的盲目性。目的是否合理和方法是否有效是与作为形成目的和方法依据的理论能否把握实践,或者说与理论能否把握实践所遇到的新情况是联系在一起的。 实践活动的盲目性与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品格联系在一起。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品格是自发地发生作用的,只要实践活动在进行,就必然遵循着物质运动的规律,其结果也必然是物质运动合乎规律的产物,因而就有可能自发地产生盲目性。理论对于实践的把握与实践的普遍性品格联系在一起。实践的普遍性品格是自为地发生作用的。为能制定推动实践活动的合理目的和调节实践活动的有效方法,就必须发挥主体能动性,使实践的普遍性品格发生作用。 要使实践的普遍性品格发生作用,就要使理论能不断地把握实践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这就是说,理论要不断地创新。从认识论上来理解,所谓理论创新,就是在理论通过形成实践目的和方法来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分析实践中所遇到的新情况,研究实践中所涌现出来的新问题,形成能重新把握实践的新认识成果,从而使理论由原来的水平提升到新的境界。 实践作为开放的物质活动,总是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因而总是不断地遇到新情况,涌现新问题。当作为形成实践目的和方法依据的原有理论不能有效地说明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时,实践的盲目性就自发地发生作用。为要减少盲目性,实践就要呼吁理论创新。同时实践所遇到的新情况和涌现的新问题又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创新的方向和创新的素材。理论创新是实践的普遍性品格与直接现实性品格之间矛盾运动的本性所使然。 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就是对构筑时代精神之基础的实践的理论把握,因而就需要不断地与“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互相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页。)。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构筑时代精神之基础的实践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因而其内在的普遍性品格与直接现实性品格之间的矛盾运动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在这种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的实践中探寻新课题、解读新现象、总结新经验,从而构成了理论创新的一个个环节。从列宁到毛泽东到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在不断地创新中丰富。历史证明,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停止了,实践中的盲目性就会发生作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就会出现挫折。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要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成为时代精神之精华,就要使马克思主义在努力把握构筑时代精神之基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 二、理论创新以解放思想为前提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念产物,就主体而言,主要是主体认识结构在发生作用。主体对现实世界的反映离不开自身的物质器官——眼、耳、鼻、舌、身以及以大脑为中枢的神经组织。但是,主体的物质器官只是提供了主体认识世界的生理基础,它们是认识主体的“硬件”。主体认识活动都是主体以自身物质器官为基础,通过其“精神器官”即认识结构实现的,主体认识结构是认识主体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