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1)03-0001-05 马克思并没有赋予自己的哲学一个具体的名称,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在不同场合把自己的哲学学说称之为“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将费尔巴哈之前的唯物主义都称之为“旧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相对于旧唯物主义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它既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又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但这并不是说它们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称之为辩证的唯物主义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的唯物主义也可以,名称和内容并不能画等号。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反复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重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说,在历史主义的方法中涵盖着辩证方法的原则,在辩证方法中涵盖着历史主义的内容,二者是统一的。但是,受原苏联哲学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导致人们错误地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不过是它在社会历史中的运用而已,这与马克思的原意不符。 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中的“历史”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时空范畴中的社会历史,而是把事物当做“过程”而不是当做“实体”来理解的辩证思维方法,其内容很宽泛。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历史科学”,主要是指把事物当做过程来研究和理解的方法。历史包括人类史和自然史,这两种历史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它们是有机统一的。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也就是说,只有把一门科学提高到对其整个历史过程作总体研究时,才能算是上升到了科学的水平。费尔巴哈直观地抽象出人的“类本质”,抛开了人的历史过程即特定历史时期人的社会关系,运用的是非历史主义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必然是抽象的人。在当前的人学研究中也普遍地存在着一种逻辑,即由一种抽象的人性(感性经验或普遍理性)出发来解释和阐发人的本质、人的规定和人的发展,从而达到一种肤浅的、抽象的具体。而在马克思那里,对人的研究恰恰不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即从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现实的客观基础出发,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具体地把握体现着人的现实社会差别的本质。这种本质并不表现为人的抽象的规定性,而是在社会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活生生地展现出来的东西。有人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观点,其实并不正确。马克思坚持人是历史的产物,人在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本质,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永恒不变的“类本质”,哪怕是劳动。所以,马克思始终强调无论对自然还是对社会的研究,只有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正是这种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理论的科学批判,提出了一个最强有力的论点,即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它也有一个产生、发展、繁荣并逐步走向衰亡的历史过程。相反,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如古典政治经济学用的是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它们只关注具体的现象和现实间的表面联系,而不去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不把它们放到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来研究,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们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永恒的制度,从而沦为庸俗政治经济学,成为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辩护的辩护经济学。当前的西方经济学同样没有超出这一基本思路。 马克思把辩证认识的对象归结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把历史科学看做惟一的科学。他强调,历史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史,一种是人类史,它们可以分别进行研究,也可以联系起来加以讨论。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不是把研究对象仅仅当做实体,而是把它放在历史过程中,从其产生发展的具体过程中来加以研究。因此,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的。绝对的问题在哲学史上讨论得很多。什么是绝对?譬如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其基本精神是继承基督教文化传统,把神看做是人类精神的至高无上的源泉,作为神性的代替物,绝对精神无所不在、永恒不变,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最终归宿,一切变化发展都只是在绝对精神自身之内的变化。黑格尔这种绝对主义的思维方式,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费尔巴哈哲学中的绝对是抽象的“人类之爱”,鲍威尔哲学的绝对是无限的自我意识,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抛弃形而上学对绝对之物的假定。马克思主义之前的自然哲学也追求绝对,即绝对的物质(以太、原子等等),不同的是,辩证法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一个历史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认识,这就要求把有关绝对的东西排除出哲学思维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推翻绝对。那么,科学研究是否有一个绝对的起点?任何过程都是有起点的,但起点并不具有绝对性。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从“宇宙本体”开始,辩证法不承认任何超感觉的本体,一切所谓的本体都是有限物,是可感知的。可进入科学认识范围之内的东西,列宁都称之为有形实体,它们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能存在的只是个别事物,抽象的普遍性名词不能讲它是存在的(这是柏拉图主义)。有形实体即有限的事物,都是有始有终的,存在于历史之中的,决不是绝对的东西。费尔巴哈的“类”,也只能存在于现实社会的个体之中。施蒂纳把个体绝对化,变成了神秘的利己主义。经济人的假定虽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但它又把人的经济规定性绝对化了。关于始基、原初等等旧哲学观点,同样要批判地来看待。在出发点的问题上,唯物辩证法首先坚持的是有形实体而不是超感觉之物,其次是过程和关系而不是僵化之物。恩格斯在世时还没有原子物理不,但已提出了辩证的原子概念。恩格斯预见原子也不是绝对之物,而仅表示一种关系,它把认识事物的层次更推进了一步。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有人提出了物质堙灭论,这实质上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不是物质消失了,他们运用的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的思维方式。近些年来,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如实践本体论)的讨论曾经热闹一时,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提问方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非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本体论哲学,所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不能把它降低到形而上学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