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变革与可持续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卫国 杨吉华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政教室 烟台 264001

原文出处:
《江汉论坛》

内容提要:

人类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危害。如果不摒弃这种落后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根本不可能实现。而适应并能极大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只能是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1)03-0061-02

      人类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社会发展状况和水平制约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和反作用。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发展观的深刻变化,一种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取代传统的发展观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这种发展观的转变无疑会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提出新的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与可持续发展观不相适应的行为习惯仍大量存在,一些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念仍然被许多人奉为生活信条而趋之若鹜,生活方式变革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观的变革。为此,对传统生活方式进行反思,研究与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是旧发展观的产物

      传统的发展观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混为一谈,片面追求增长速度,习惯将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及人均值或增长速度作为主要指标,以此衡量一国发展水平。传统发展观深受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凯恩斯认为,需求决定产量。总产量的下降和失业的产生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费太低。因此,为了实现增长就必须扩大投资尤其是提高消费。在经济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节约,主张刺激消费,甚至提倡奢侈浪费。在这种经济理论支配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高工资、高消费的政策。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也纷纷仿效西方国家的做法,推行一种重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模式。

      “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便是这种发展观的产物。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突出特点就是“工作为挣钱,生活为享乐”。人们拼命地工作就是为了多嫌钱,多嫌钱是为了多消费、多享受。这种“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也通过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传到了发展中国家,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明显超过了工业化国家处于同样人均收入水平时的消费水平。这种消费早熟症已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恶果,是一些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情况看,虽然朴素节俭的生活方式仍是我国生活方式的主流,但消费早熟症和高消费现象也相当严重,一股拜金享乐思潮在社会上呈蔓延之势。

      “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危害性。首先,它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是一种“物支配人”的生活方式,它颠倒了人和物的关系,使人变成感官的奴隶、商品的奴隶。它带来了现代人物质生活愈富有、精神生活却愈空虚的奇怪现象。其次,它导致了资源的极大的浪费。“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是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的。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均能源消耗量为除美国以外世界平均量的6.6倍,为发展中国家的10倍左右。地球上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全球55亿人都这样毫无顾忌地消耗自然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地球将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尽最后一滴血”。其三,它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当前环境问题正以空前尖锐的形式降临在当代人面前。大气污染、水污染在加剧,土地在加快退化和沙漠化,物种以每天上万计的速度消失。由于臭氧衰竭,“温室效应”日益明显。而这些都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1989年联大通过的228号决议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这种生产、消费方式。”可见,作为旧发展观产物的“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延续这种生活方式,只能导致人类社会走向毁灭。

      二、生活方式变革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对旧发展观痛定思痛的产物,它的提出和普及是人类发展观的最重要进步。1987年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对这一发展观作了系统的阐发。“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旨就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性。其核心内容,就是在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必然要求对传统生活方式进行变革。这是因为:一方面,生活方式变革体现着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目标。与旧的“以物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不同,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它通过经济的不断发展,保证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人们拥有一个安全、健康、高质量的生活。可持续发展观的这种价值目标是以主体的生活方式为载体并通过主体生活方式得以最终实现的。而传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是与这种价值观不相容甚至背道而驰的。因此,没有作为主体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目标就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变革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生活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提高主体的文明素质,而社会成员文明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战略能不能实现,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成员文明素质的高低。而人的文明素质的高低,具体到每个人,则又取决于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其次,生活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加合理的消费模式,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合理的消费模式,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同时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消极现象对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误导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才能对社会生产目的、生产规模、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和引导作用,才能节约有限的资源,减轻环境压力,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这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三,生活方式变革有利于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变为主体的自觉行动,这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宣传和政策制定上,它必须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真正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将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和要求落实到人们的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家庭生活、闲暇生活中去,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活习惯和典型特征,即变为主体理性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观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