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23.2;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01)01-0042-04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它与生态环境、资源、人口及技术等有着直接联系,更进一步从哲学层面上去思考,我们将看到在这表层下蕴含着人类对发展问题深刻的认识过程,涉及到人对自然、人对自身更本质的认识,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人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未来忧患意识的反思。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能在新的更高的观点上重新审视人类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要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必须树立以下几个基本的意识。 一、生态文明的意识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支持系统,自然界的生态功能对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有价值的,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是确立生态的终极尺度和主体选择。生态文明就是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人们判断事物的价值观念之中,在维护人类自身生存的前提下,把人类的善恶观、良心观、义务观、权利观等道德观念扩大到自然生态方面。在人和自然关系中,人作为自然的一员,其生产和生活活动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化的科学技术,给技术以生态价值取向,克服技术异化,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依靠不断发展的绿色科学技术,进行适度规模的社会生产、消费,既能满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同时又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提高人类整体生活质量,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良好性循环。为此,在对以往发展实践反思中,我们应有两点基本认识,一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自19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把发展片面地等同于经济的增长,而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人们采取了急切近利,甚至竭泽而鱼的方式对待大自然。然而,地球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有一基本限度,在这个限度内,它能够承载人类开采与利用资源的负荷,吸收和净化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动调节生物圈的平衡,但当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超越了地球生物圈的承载能力,就会严重干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长此下去,生态系统就可能衰落崩溃,经济增长付出的生态代价将大于其价值,这种增长忽略了人类更为根本的利益和需要,忽略了人类多种需要之间的相互制约,导致了生态环境、资源和人类自身生存等一系列危机,这种经济增长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增长无发展”。新的发展观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发展,是维持经济增长的生态潜力的发展,人类在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遵从生态规律,促进人与生物圈关系的最优化,以实现人类社会持久而健康的发展。二是必须树立生态价值的观念,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地球上的任何物种和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都既实现着自身的生存利益,同时也创造着其他物种和生命个体生存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物种和生命个体对其他物种和生命个体都具有价值,对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完善也具有价值,在地球生物圈的生态系统中,整体系统具有自我维持、自我调整、自我组织的机能,它使整个生态系统呈现出稳定、平衡与协调性,人类只有在这种良性的生态环境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尊重和维护整个自然界的价值和秩序,担负起爱护和保护大自然的道德责任,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循环,建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和谐共处,共同有秩的发展。 人类文明至今的发展一直是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而长期以来,物质文明的片面、畸形发展所造成的负面作用已为大家所认识,在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整体系统的压力下,生态文明意识才被人们所认识,并通过当今人类的一系列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活动而显示出它作为一种重要文明形态的强大生命力,生态需求(即对满足人休养、生息、娱乐、审美、健康的空气和饮食,舒适的环境等方面的有机整体的需求)和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一样,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未来社会的文明形态只能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构成人类社会的完整文明。 二、代内、代际平等的意识 可持续发展蕴含着发展主体之间的平等原则,而发展主体之间的平等原则包括了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两个方面。代内平等是指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要注意维护欠发达地区、国家的需求。代际平等是指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国际上最初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里约宣言》进一步将其阐释为“人类应享有以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 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包含着发展主体的一种道德自律:各发展主体是平等的,任何发展主体不能损害其它发展主体包括后代人的发展利益,实质上是协调了人类发展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而要真正地做到这点却并非易事。其一,从代内平等来看,由于历史形成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资源、环境进行着掠夺性开发和利用,是造成欠发达国家贫困和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要他们克制自身的需求,将视点从当前投向未来,主动地承担全球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义务,确实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是造成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矛盾的根源。而对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现代化是他们头等大事,可持续发展对欠发达国家而言重在发展,而经济快速增长及现代化不可避免地会使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及资源的大量利用,欠发达国家正经历着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两种冲突所带来的阵痛。其二,从代际平等来看:首先,当代人易受到自身狭隘利益的限制。在一般的情况下,每一代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未来世代倾注着关怀,代际平等就是试图在现实世界中确立一种当代人与未来世代人之间的合乎理性的关系,但在直观视野或具体实践中,往往主要关心的还是自己这一代及下一代的生存和生存质量的问题,难于建立一种公正对待未来世代人的道义准则。其次,未来世代人们不可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上与当代人进行双向的对话。当代人对未来世代的关怀,主要是基于一种道义上的道德判断,以及在这种道德判断驱使下的自觉选择,因而,未来世代人类的缺席将使这种道义、道德缺乏一种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正如1987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所说的:“我们从我们的后代那里借来环境资本,并没有打算、也没有可能偿还。后代人可能责怪我们挥霍浪费,但他们却无法向我们讨债。”最后,当代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众多的难题,在解决这些难题中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甚至以牺牲未来换取当前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人在承担道德义务时随着现实的巨大压力,也会使当代人对未来世代的关怀化为泡影。总之,就发展的代际关系而言,前人活动制约着后人活动,前人活动的结果就是后人活动的客观条件。这种客观条件不是由后人创造的,而是由前人造就的,后人只能在前人造就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因此,为了人类永续发展,当代人要有一种崇高的道德自律精神,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必须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要本着对后代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自己的发展,任何不负责任的非理性短视行为,都会给子孙后代带来灾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