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过程中的自由与平等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宝留,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本文考察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自由与平等这一对范畴在个人、阶级、民族国家等各层面的新的矛盾对抗形式,强调当前的全球化无法克服自由与平等的对立,只有坚持全球化的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自由与平等的和谐发展。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由和平等是人类自文明开启以来一直孜孜以求的两大核心价值。迄今为止的全球化进程,是自由与平等关系的矛盾对抗史。在全球化过程中,自由与平等关系的矛盾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在面向未来的全球化过程中,要努力建构自由与平等关系的新境界,即在现存各种人类文明的博弈与创造、冲突与共振中,努力开创自由与平等两大价值真正的和谐统一。

      一

      所谓全球化,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是指人类由分割走向一体化的文明整合与创新的过程。全球化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全球化是指从人类诞生起就存在的社会过程,是人类从自然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狭义全球化是指以当今信息技术为纽带,促使世界各国人民实现普遍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趋势。本文所论述的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是从狭义上说的。

      当前,全球化正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层面同时展开。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历史趋势的基础和动力,通过对自由与平等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实质和困境的考察,启发我们认识自由与平等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未来进程中的新内涵。

      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推动的。在这一经济全球化历史背景中,自由与平等关系是矛盾的。首先,在个人层次上,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相矛盾。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个人作为经济要素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体现着经济机会的平等。然而这种选择自由只具有形式平等的意义,在本质上它并不自由,个人的经济地位和能力是其选择的限度。因此,全球化时代个人经济自由在其抽象或可能性意义上是充分的,在其具体和现实性上它是自身的限度,也就是说,个人的经济自由能力受他人平等的自由权利的竞争限制:“促进和维护自我认同是与拒绝和破坏他人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日益模糊的不确定性制造出越来越多的风险,日益加深的敌意仇视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暴力。许多人陷入了一种为自身继续生存而与所有人为敌的战争的逻辑之中。”(注: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90页。)所以,那种认为自我和他人只要拥有平等机会的自由竞争能扩展经济平等的观点是错误的。亚当·斯密崇拜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但这只手充其量只能把蛋糕做大,而如何切分这块蛋糕却对个人更敏感也更有意义。斯密是根据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来崇拜自由市场机制的,但这种自由只符合强者的意愿和利益,其结果是个人经济不平等加剧。“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只能根据他本来分配到的定量的商品去交换商品或货币。穷人只能用他们仅有的一点东西去发挥最大的效用。”(注:[美]理查德·布隆克:《质疑自由市场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页。)自由市场只能导致贫富悬殊,加剧社会不平等。当然,自由市场推崇竞争的机会平等,在竞争的准入上除去身份的障碍,这是一大历史进步,但是由于竞争者的量级不同,真正平等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机会平等是规则平等,真正平等则是起点平等。“市场参与者的起点是由已经存在的要素决定,而不是由基于工作回报的理性和通过市场正义的资源合理配置决定。正像当今通常存在的情形一样,如果个人碰到了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依靠的那些资源存在着起点的不平等,并且如果这种不平等的机会不是基于个人的选择和努力的话,真正的正义问题就产生了。”(注:Peter.herrmann:Challenge For A Global Welfare Sys-tem,Nova Science Publishers,p.63.)

      全球化进程中的个人经济自由和经济平等,必须从平等着手,把劳动力的平等培养与再分配平等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个人在真正经济平等基础上的经济自由。劳动力的起点平等,要求个人拥有平等的正规教育、职业资格和工作机会,它是起点平等和机会平等的统一。再分配平等体现出对人格平等的尊重。个人的经济平等是起点平等、机会平等和再分配平等的有机统一。其中,起点平等是机会平等的逻辑前提,机会平等是再分配的逻辑前提,而再分配平等又为起点平等提供新的基础;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不断上升的螺旋运动。个人经济自由只有在这种经济平等的形式和框架内进行,才能实现个人经济自由和经济平等在经济全球化未来中的真正统一。

      其次,在阶级层次上,经济自由与阶级平等相矛盾。阶级在本质上是经济范畴,它是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层集合。个人联合为阶级,个人意识形成为阶级意识,是借助人所特有的主体性和理性反思能力的社会化过程。阶级意识是人对私有制社会现实的反映,它包括真理性和价值性两种内涵。真理性内涵是指人们正确地反映出自己的阶级属性,价值性内涵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阶级属性的意义判断。人们大多能清楚自己的阶级属性,但对它的价值判断则各不相同,有的人赞同自己所属的阶级,有的人反对自己所属的阶级,等等。阶级意识的复杂性是社会变革复杂性的重要原因,但一般说来,人们是站在自己所属阶级地位的立场上,争取本阶级的利益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以私有制为基础,主张经济自由,认可经济不平等,这将引起阶级意识的激烈对抗和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资本主义从自由到垄断的发展,都没有改变经济自由的实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资本权力分散形式的经济自由,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自由,即垄断大资本的自由,随着这种经济自由的阶级范围的缩小,对应着经济不平等的阶级范围的扩大。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张力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破灭,导致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胜利:在阶级意识上,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矛盾的彻底否定,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制度建构,奠定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和谐统一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因生产力水平和其他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具体国家实行的社会主义出现问题,而否定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毕竟探索真理的道路还不是真理本身。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理想的初步实践形式,从其诞生起就与资本主义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两者以经济自由和经济平等的和谐程度为判别优劣的首要标准。在资本主义方面,资产阶级为缓和阶级矛盾,吸收了社会主义重视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和谐发展的优点,大量采取福利国家的形式,努力缩小社会经济不平等的阶级差距,大幅度调减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内在张力,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和稳定社会的作用。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采用计划经济扼杀了经济自由,把经济平等庸俗化为平均主义,使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矛盾和张力蜕变成劳动差别与平均主义的矛盾,蜕变成指令生产与自主创新的矛盾,结果是整个社会丧失创造财富的动力,劳动生产力低下,从而阻碍了经济自由和经济平等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探索的教训,为我们开创社会主义新境界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