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本体论面对的五大难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有200余种,都坚持物质本体论。从历史、逻辑和整体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三个角度看,这一本体论有再思考的必要,具体说,它需要解决五大理论难题。

      一、名实不符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其本体论的核心观点就应当是马克思的而非其他人的。事实是,这里的核心观点是恩格斯和列宁的,而非马克思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83页。)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127页。)这两个命题和其他相关原理一起,构成不同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马克思怎么说和说什么。他说:“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上述思想概括在一个命题中便是“非对象性存在物是非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8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本体论思想及其与传统唯物主义本体论的本质区别以显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对这一本体论思想详尽展开,用大量具体事例加以论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8~51页。)。

      各种版本教科书中的物质本体论与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显然有根本区别,最主要的表现是,物质本体论把本体看作是与人无涉、独立自存的物质世界;马克思把本体看作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思维方式及其结果的根本区别把物质本体论逼到两难选择的境地:坚持物质本体论观点便与自己的哲学名称不相符合;要做到名实相符,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哲学本体论思想,由物质本体论进步到实践本体论。这是各种版本教科书中的物质本体论需要解决的第一大理论难题。

      二、内在逻辑不周延

      物质本体论把物质作为自己的核心范畴,并以与运动、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的形式说明物质的大全和无限性质。事实是,当把物质看作具有大全和无限性质时,便走向自己的反面,由客观性变成主观随意性,把不客观的东西硬性规定为客观实在的东西。可以把物质范畴划分为如下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进入实践领域作为对象出现的物质。第二个层次是进入认识领域作为对象出现的物质。第三个层次是科学幻想和神话故事涉及到的“准物质”。第四个层次处于当下人类思维的极限之外因而是不可言说的东西。维特根斯坦的说法有道理,“不可言说的,就保持沉默。”不过,虽然第四个层次不可言说,但大全和无限的逻辑需要决定了它是物质本体论的必要环节,舍此,大全和无限便有名无实。

      我们用物质本体论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的命题为标准衡量这四个层次。第一、二个层次中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勿庸置疑,实践验证是最雄辩的回答。第三个层次中的“准物质”是否客观实在有待断定,断定的唯一手段是实践。当它进入实践领域时便会改变自己的性质和身份,确为客观实在者,进入第一或第二个层次,非客观实在者,便为虚妄之想。有一点必须肯定,第三个层次是物质本体论内在逻辑的必要环节,少了它,物质便不具有大全和无限的性质。第四个层次中的不可言说,实指实践无从验证和逻辑语言不能表述,它给物质本体论者留下了仅有的一方天地:想像。

      如上分析表明,物质范畴的第三、四两个层次中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非客观实在性。这样,物质本体论中的物质不是有一个特性而是有两个特性:客观实在性和非客观实在性。说一种东西客观实在,又说它不客观实在,在逻辑上讲得通吗?由此可见,把内在逻辑的不周延变为周延,是物质本体论需要解决的第二大理论难题。

      三、本体论承诺与认识论概摄范围不一致

      物质本体论中的物质是大全和无限,这是它为自己的认识论做出的庄严承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认识论也有自己的承诺。从最终意义上讲,一切真知必须从直接经验发源,即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物质范畴的层次性分析告诉我们,作为认识对象的物质与物质本体论中的物质不能划等号,在范围上有根本性区别。物质本体论的承诺范围是说清大全和无限,这里的“说清”依赖于认识论中的认识,否则,便说不清,而认识论的承诺范围要小得多,仅为实践所及。承诺范围的一大一小形成强烈反差,使物质本体论陷于不能自拔的结构性困境之中。在本体论承诺中要说清的物质世界大大超出于认识论概摄范围之外,一是在逻辑上两个“世界”无法重合,导致本体论承诺无法兑现,二是超出实践验证范围之外的东西硬要规定其客观实在,使唯心主义在思维框架的夹缝中偷偷溜进来。

相关文章: